【電光倒影】勞動是其中最深的部分
“成都,僅你消逝的一面,足以讓我榮耀一生”,還是輕浮和文藝得令人羞愧。我更喜歡萬夏原詩的頹廢與尖刻,“僅我腐朽的一面,就夠你享用一生?!?/blockquote>當年的“三八紅旗手”呂麗萍舉著輸液瓶,走過停放飛機的壩子,找廠里的干部。一種巨大的鄉愁開始占據我。想起張楚那首《造飛機的工廠》,“工廠在加班工作,趕制一架飛機,準備在夜里飛往月亮。”心里就憂傷起來了。
原本說賈樟柯要和大家分享“我在工廠長大”。但年輕人一多,這話題就罩不住了。我母親是針織廠的,廠里人嗓門都大。小時候我整天整天被帶到廠里。媽媽建議廠長弄了個圖書室,結果大部分的書可能只有我看過。我一遍遍去每個車間串門,看每一道印染工序,聽軍隊一樣的紡織機轟鳴,覺得機器的力量是迷人的力量。但滿眼望去,盡是女工。直到今天,每當我看見女司機開公交車,就立刻被拖回小時候。
一個1950年代從沈陽遷到成都的軍工企業420廠,和隔城相望的132廠,兩個龐大的城外之城,幾乎改變了成都的氣質。但這不是賈樟柯的重心。盡管陳建斌的講述,提到420與“地方”的沖突。幾乎每個人的故事里,都經歷了南下成都的優越感如何在時代變遷中失喪。掌控機器的陽剛力量,又如何在市場的往來中,退回了勞力者治于人的困境。
420廠與成都是貌合神離的。前者代表了革命敘事的遠大前程。它的榮耀、優越與衰落,與這座自古以來遠離廟堂和一切宏偉敘事,充滿著世俗氣息、市井味道和文學品質的城市,就如紡織女工與織布機的結合。因為電影站在420廠的本位上去記錄,因此賈樟柯來成都,就如當年420廠來成都一樣,“成都”仍然淪為了一個曖昧的概念。就像席間,三五人高談闊論,末了,有人才問,那個誰,你叫什么名字。
只有當呂麗萍講到1960年大饑荒時420廠的工人干部每月仍有3斤豬肉,成都的苦難才從420廠緬懷輝煌的一個縫隙中露了出來。兩年前,四川出版了原政協主席廖伯康的回憶錄,證實在大饑荒中,四川的非正常死亡人數是800-1000萬。觀影時我也為那些鮮活的工廠移民在時代變遷中所承受的代價幾次流淚。但單單聽到這一段講述時,我心里的憂傷、痛苦,像被世上最鋒利的針刺過,無以復加,難以表述。
在我心里,忽然生出一種莫名的怨恨和對420廠的冷漠。一個在大饑荒中每月吃3斤豬肉的人怎么能夠面對這座他們曾經瞧不起的城市,一味敘述而今的輾轉與難處呢?難道不是詛咒降臨了這群卷入宏偉敘事的人?難道不是天道循環嗎?使徒保羅說,你們做主人的,不要欺負仆人,因為你們和他們有一個主同在天上,因為“神不偏待人”。人一輩子,豈能兩頭都真,兩頭都占呢?
連帶對賈樟柯,也生出一種偏見。這電影盡管在真實與虛構之間,延伸著紀錄片風格。但和《三峽好人》相比,最大變化是以精致的方式,恢復了《站臺》中的那種抒情性。默片風格的黑屏,無數定格的人物特寫,加上女詩人翟永明的加入,將成都這座城市的陰柔氣質,以詩歌體的形式,帶入了420廠拆遷的機器聲中。
我不滿的也是這點。賈樟柯是當前惟一同時得到自由知識分子和新左派知識分子認可和贊許的導演。他對時代的關切何去何從,影響著他的藝術品質。但恰恰是傾向于左翼知識分子的那一面,使他的電影開始少了明亮的思想和流暢的敘事。如果未來難以描述,鄉愁越來越濃也不是壞事。但這電影較弱的部分不在懷念,而在當代。
影片中有3層斷裂,一是420廠與成都之間的,一是虛構與真實之間的,一是上一代工人與80后子弟之間的。前兩層都增添了某種張力,第三層是一個真正的缺陷。上一代的故事有多抒情、真實和細膩,下一代的故事就有多單薄和概念化。無論導演或演員,都沒能抓住這一代的情懷。如果賈樟柯喪失描述當代的能力,就沒有賈樟柯了。這或者是某種左翼知識分子的思路使然。許多歐洲電影大師,一生的死結,就是陷在左翼情結里不能自拔。
就像我陷在一種地方主義的怨恨中不能自拔,后來的故事都很難更深地打動我了。我低頭禱告,為自己的怨恨和突然剛硬起來的心,感到震驚。在一種很私人的意義上,我感謝這部電影。因為導演沒有顧及一個成都右翼知識分子的情結,只是飽含深情地記錄“勞動”及“勞動者”于這個時代的痕跡和意義,卻意想不到地刺中我心中一個最深的營壘。幾年來,我以為上帝在十字架上的恩惠慈愛,使我不再對他人充滿恨意。但某一個時刻,就是黑暗的時刻;正如某一個時刻,也是恩典的時刻。
最終,當銀幕上打出歐陽江河的詩句“整個玻璃工廠是一個巨大的眼珠,勞動是其中最深的部分”,我開始尊敬賈樟柯的敘事。當420的兩個工人搭肩坐著,面對鏡頭,一個用手指頭去惹另一個,那面龐生動不已,勝過一切表演。無論革命的敘事還是市場的往來,無論往日的420還是今天的成都,“勞動”最生動的意義,其實都被遮蔽了。勞動成為苦難的源泉、權力的載體;勞動成為對性別的消磨、對財富的屈服;惟獨沒有成為彼此相愛的方式。勞動的美好在這兩個勞動者臉上,轉瞬即逝。
賈樟柯說,他的夢想,就是讓勞動者的臉龐、每一個毛孔,都在黑暗的電影院,投射在巨大的銀幕上。其實,這片子不是鄉愁,而是禮贊。對我來說也終于不是論斷,而是醫治。
只是萬夏的詩歌被改編,用在片末,說“成都,僅你消逝的一面,足以讓我榮耀一生”,還是輕浮和文藝得令人羞愧。我堅持認為,柏樺的氣質更接近賈樟柯和他鏡頭中的當代。我也更喜歡萬夏原詩的頹廢與尖刻,“僅我腐朽的一面,就夠你享用一生。”
因為在一個不斷勞動的時代,勞動已經腐朽,勞動者失去了生動的臉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