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談奧本海默:沉浸在冒險和勝利的喜悅中,然后被黑暗攫住
“我希望電影在開放系統中推進下去——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楊靜茹
《奧本海默》劇照
1.
電影《奧本海默》的劇本,導演、編劇克里斯托弗·諾蘭使用第一人稱來寫作。制片人、演員們讀過后感到驚訝,他們從未見過這樣的劇本?!八o了你一個非常主觀的內心體驗?!逼醒輪T馬特·達蒙說。
諾蘭在《奧本海默》電影海報前
電影改編自獲普利策傳記文學獎的作品《美國普羅米修斯:J·羅伯特·奧本海默的成功與悲劇》,作家凱·伯德和歷史學家馬丁·J·舍溫歷時25年,通過大量訪談、信件、日記,以及美國的解密檔案和聯邦調查局文件,以極細膩的具顆粒感的筆觸描摹了物理學家、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一生。
諾蘭在北京為影迷簽名留念
1904年,奧本海默出生于富裕的紐約猶太家庭,聰慧、敏感,熱衷自由主義。即使后來他選擇理論物理作為畢生研究方向,也始終對文學、哲學和天文學抱有極大興趣。他讀美國作家E·E·卡明斯的《巨大的房間》,“卡明斯認為,被剝奪了一切的人可以在艱苦的環境中得到自由?!彼讵q太社團學校習得的行為準則成了他的人生信條以及對弟弟的教誨——人必須對他所選擇的生活和命運負責。
導演諾蘭(右)與飾演奧本海默的演員基里安·墨菲在拍攝現場
奧本海默對天文學的興趣,引導他和學生哈特蘭·施耐德合作完成論文《論持續的引力收縮》,于1939年9月1日發表。這篇“奇妙又怪誕”、在當時被認為是“數學上的狂想”的論文其實預測了黑洞的存在,“開啟了通往21世紀物理學的大門”。
但論文發表當天,被開啟的是另一扇門——德國入侵波蘭,二戰開始。
物理學家們四處尋求庇護,卷入軍備競賽。由美國主導、致力于研發人類第一顆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開始后,奧本海默成了實驗室主任,統籌科學家們在新澤西州的沙漠深處為秘密研發效力。1945年,美國在日本的廣島、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二戰結束,奧本海默順勢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物理學家。
狂歡與死亡同時來臨,他意識到作為幾乎可以毀滅人類的武器,原子彈的使用與否已經失控。奧本海默被內心的道德感折磨,他發表演講反對核擴散和更具威脅的氫彈,但戰后興起的反共情緒和麥卡錫主義則從外部將他推入絕境。在一場歷時四個星期的閉門聽證會上,原子能委員會捕風捉影地將他和共產主義掛鉤,試圖將其污名化。最終奧本海默被撤回安全許可——這意味著他無法再接觸政府的核彈研究機密——直到1967年他去世也沒有恢復。
凱·伯德和馬丁·J·舍溫的敘述中有種宿命般的悲劇語調,科學與政治相互依存、背棄,個人對世界事務的道德責任似乎不值一提,而圍繞奧本海默的故事已經完全超出了他本身。
傳記于2004年底完書,結尾是1963年肯尼迪總統準備授予奧本海默費米獎,以表彰他在公共服務方面的貢獻并為其恢復名譽。計劃還未成行,肯尼迪遇刺。直到2022年12月16日,也就是8個月前,拜登政府才推翻了1954 年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撤銷奧本海默安全許可的決定。平反遲到了將近60年。
導演諾蘭(中)與演員交流
諾蘭把傳記讀了好幾遍,不做筆記,然后合上書,“記憶和潛意識會告訴我哪些事情讓我難以忘懷,如果沒有出現在我最初記憶里,那我相信它也不需要出現在電影里?!?023年8月25日,他即將結束中國之行的這個上午,我在酒店會議室見到了他。和往常一樣,他穿著西裝外套,手上的保溫杯沒蓋蓋子,冒著熱氣。在前一天的映后活動中,他講到對他來說寫劇本比拍電影更難。但從1996年拍攝第一部長片到現在,除了《失眠癥》(2002),諾蘭每次都參與劇本創作。為了“觸摸到奧本海默頭腦中的聲音”,他采用了第一人稱的寫作手法,根據記憶搭建大綱。
在一次和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談話中,諾蘭曾提到自己青春期時的恐懼。作為1970年出生于倫敦的英國人,20世紀80年代初,他在北倫敦經歷過核裁軍運動。13歲時,他和朋友們都相信有一天自己會死于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