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登月時間相近,為何俄羅斯鎩羽、印度成功?
印度科研人員承認其科技不如美、歐、俄。接受現實、腳踏實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求得切實的科技進步,在保證整體60分及格情況下,個別科目得80-90分(譬如登陸月球南極地區),“一招鮮吃遍天”保證自己有競爭力。
責任編輯:陳斌
2023年8月11日,俄羅斯“Luna 25(月球-25)”探測器由“聯盟-2.1b”運載火箭,從阿穆爾州東方航天基地發射升空,16日進入月球軌道。按計劃,俄航天希望于21日搶在印度之前,在月球南極的博古斯拉夫斯基隕石坑附近軟著陸。8月19日14時57分(莫斯科時間) 探測器出現異常、通信中斷。20日,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發布消息:探測器偏離預定軌道,撞上月球表面墜毀。
就在俄羅斯的月球探測計劃功虧一簣、鎩羽而歸之后幾天,向來被人輕視的印度航天,卻取得了成功。
2023年7月14日下午,ISRO(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從安得拉邦Sriharikota航天中心,用印度自主研發的Mark-3(LVM3)運載火箭,將Chandrayaan-3(月船3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
相較俄航天強硬的直航技術路線,印度航天的奔月旅程要小心謹慎得多,采取了穩扎穩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