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如何治理礦難的
1911年3月,紐約市的三角工廠大火奪去146名年輕女工的鮮活生命。這場“改變美國的大火”開動了紐約州臃腫的政治機器,最終寫下了“新政的第一日”。
責任編輯:劉小磊
如何從根本上杜絕礦難這樣的人間悲???進而言之,如何盡可能地控制現代社會中的工業事故?這不僅是當下中國所面臨的一道治理難題,也是每一個工業化國家必然經歷的轉型陣痛?!妒鹿使埠蛧匪浭龅恼敲绹谠庥龉I事故危機時留下的一曲動人的法治故事。對于正受困于工業事故泥淖的中國來說,這本書提供了可資借鑒的“他山之石”。“工作,再工作,最后掙錢買下你的墓地”,這句美國工人曾經的口頭禪將我們拉回到20世紀初年的美國工廠:這里沒有工傷保險,只有危險的工作環境;這里沒有安全生產的設施,只有用漫長工作時間換取的一點微薄薪俸。自由勞動的契約理論遮蔽了勞資之間的天壤之別。如果你不愿做好這份工,你身后還有無數夢想著在新世界追求自由的移民大軍。統計數據折射出其時工業生產的恐怖狀況。在賓夕法尼亞州東部的煤礦中,每年有6%的工人在礦山事故中喪生。而1907年西弗吉尼亞州的一次礦難更是奪去361名礦工的生命。
《事故共和國》的故事上起南北戰爭硝煙落幕,下至羅斯福新政帷幕初啟,包含了整個進步主義時代的制度努力。從原著中可以看到,建設一個安全的工業生產體制絕不是一蹴而就的社會工程。而維特教授在寫給中文讀者的序言中亦特別指出:“從賓夕法尼亞與西弗吉尼亞州深入地下的煤礦,到紐約市高樓內的紡織血汗工廠,從匹茲堡市的軋鋼廠,到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