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瀨戶內海:日本海上絲綢之路
狹長的瀨戶內海既是日本的京杭大運河,承載著地方和京畿的物質和文化交流,也是日本的海上絲綢之路——古代中國、朝鮮與日本往來的必經之路,在美國黑船打開日本大門之前,瀨戶內海幾乎是日本唯一的對外交流通道。
因命名“絲綢之路“而聞名遐邇的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舴曳Q瀨戶內海為“世界上最美的風景之一”。
責任編輯:楊嘉敏
早在公元6世紀左右,大阪地區就因臨海而成為貿易港口,在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成為日本最大的港口并一直繁榮至今。古代商船在此處將來自日本各地的貨物卸下,改乘小船經由淀川運往大阪和京都市區。日本新干線名氣很大,常常讓我忘了它是個海洋國家,在歷史上大部分歲月里,水路承擔著極其重要的運輸功能。
在大阪港的天保山碼頭,我登上龐洛郵輪“日麗號”,準備開啟由東到西橫穿瀨戶內海的旅程。入夜后,碼頭旁的天保山摩天輪亮起五彩繽紛的燈光,郵輪安靜而平穩地駛出大阪港。船長廣播說,郵輪將在深夜11點穿過明石海峽大橋。我來到甲板,神戶港的璀璨燈火在船尾逐漸遠去,黑暗中只有前方的跨海大橋發出亮光,我正待從水面仰視這座世界上跨距第二長的橋梁,突然,它也滅燈了。
過了明石海峽大橋,我們就告別了日本超級中樞港灣阪神港。我也將沿著瀨戶內海的歷史長河,搭乘郵輪這艘時光穿梭機,從令和五年穿越回江戶年間、乃至更久遠的平安時代。
瀨戶內海海不揚波,晨霧繚繞,海上小島若隱若現。
作為地名,“瀨戶內海”僅百年歷史
由本州、四國和九州包圍著的瀨戶內海形狀狹長,東西長450公里,最窄處僅15公里。瀨戶內海本是陸地,海平面上升后變成海洋,平均水深僅31米,散落著700多個小島。有意思的是,在古代,日本人分別給各海域命名為安蕓灘、伊予灘、周防灘、廣島灣等,但不存在整體概念的地理名詞。
1860年,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舴覅⑴c東亞遠征隊到達日本、爪哇、暹羅等地。那次遠征,由于太平天國起義而無法進入中國,李?;舴夷钅畈煌?,后來終于七次深入中國探索。1877年,李?;舴业闹鳌吨袊H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出版,書中第一次使用了“絲綢之路”來形容中國西部通往歐洲的貿易路線,還盛贊日本內海(The Inland Sea)“超越了地中海,是世界上最美的風景之一”。
隨著越來越多的歐美人慕名前來,內海這個概念也“出口轉內銷”,日本人才逐漸開始用“瀨戶內?!眮矸Q呼明石海峽到關門海峽之間的海域,“瀨戶”本意指兩邊陸地很接近的狹窄海峽,而今天的瀨戶內海范圍又東擴到大阪灣和和歌山與德島之間的紀伊水道。1911年,小西和出版《瀨戶內海論》,將瀨戶內海作為整體概念,介紹其地質構造、風景及海岸線等,又向國會提議設立國立公園。1934年,瀨戶內海國立公園成為日本第一批國立公園。
橫穿瀨戶內海航行路線圖
我有過許多乘船航行于大洋大海的經歷,但航行在瀨戶內海,我常常忘記自己身在海上——船的兩邊總看得到低矮的小島,海面波瀾不驚,也感覺不到船有起伏,如履平地。有四國島作為天然屏障抵擋來自太平洋的風浪,日本人自然懂得利用這片平靜的海域來航行。
最初,船只只是在瀨戶內海沿岸與近畿之間運輸貨物和旅人,到了江戶時期,北陸地區和北海道的商船為了避交內陸航線的昂貴“買路錢”,又畏懼太平洋的驚濤駭浪,不惜西行繞道日本海,經由本州和九州之間的關門海峽進入瀨戶內海,再換乘小船從內河抵達京都。瀨戶內海愈發成為日本的水路交通大動脈,堪比中國古代的京杭大運河,商船把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