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民族從何而來?語言學與分子人類學告訴你答案

兩支古農夫——黃河古農夫與長江古農夫在新石器時代激烈混合,華夏族由此誕生?;蛏峡?,現代南北漢族的差距很小,僅為8000年前東亞南北人群的差距的四分之一。這說明兩支農業人群融合度非常高,融合之后的新族群,掌握了東亞最先進的生產技術,不斷兼并周圍其他的親戚。而這些親戚,本身又是兩支古農夫衍生而來。

責任編輯:陳斌

華夏究竟何時何地來自何人,南北漢族、古今漢族在基因上是否一致,東亞各民族血統有無差別……這些問題經常有人討論。諸如“漢族都是混血出來的”等觀點,在十幾年以前的中文互聯網上也非常流行。直到近代漢藏語系的提出,和最近十來年分子人類學的迅猛發展,這些問題似乎才慢慢清晰起來。

從19世紀開始,語言學家發現漢語、藏語、緬甸語的數字似乎有著嚴整的對應關系,于是提出三者可能同源。進一步的研究中,越來越多的同源詞和親屬語言被發現,漢藏語系大家族由此被構建。很多漢藏同源詞,甚至不需要什么語言學知識都能察覺,比如常見的藏族人名“尼瑪”,在藏語中意為“太陽”,其實就對應漢語“日母”(太陽媽媽)二字——日讀若“尼”,這在很多方言里還有;至于母讀成“媽”,更是連普通話都保留至今。

漢藏就是親兄弟,這個問題似乎已經解決。但是,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