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十年:已擴散的經驗和被擠壓的空間

“三治”是“自治、法治、德治”的簡稱,“三治融合”的探索目前已進入深水區。

村社書記專職化后,“習慣于依靠行政力量解決問題”,村民的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治空間受到擠壓。

責任編輯:錢昊平

浙江省桐鄉市的農村。2013年,桐鄉市提出“三治融合”。(人民視覺/圖)

“三治融合”基層治理實踐走到第十個年頭。桐鄉市石門鎮墅豐村黨支部書記竇國勇最直觀的感受是,村里的摩擦變少了。

“三治”是“自治、法治、德治”的簡稱,這是浙江省桐鄉市在2013年提出的基層治理模式。

2018年召開的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三治融合”經驗被定位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精髓:1960年代初,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干部群眾創造的化解基層矛盾的“楓橋經驗”,其核心是“群眾的事情群眾自己解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

“三治融合”延續這種基層治理經驗,提出“一約兩會三團”制度?!耙患s”即村規民約,“兩會”即百姓議事會、鄉賢參事會,“三團”即百事服務團、法律服務團、道德評判團,讓百姓的事情“自己說了算、自己參與干、自己來評判”。

最早,“三治”中的“德治”排第一,之后是“法治”和“自治”。2017年,參考中共十九大報告的提法,將“自治”放在第一。

“村民自治的規定很多,但墅豐村寫在墻上的只有一條?!备]國勇向南方周末記者強調了“自治”的重要性,“就是放權給老百姓”。

2023年8月30日,第四屆推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基層治理學術研討會(以下簡稱研討會)在杭州舉辦,桐鄉市市長王堅在研討會現場提到,全市一半以上行政村,做到了“連續5年零上訪、零訴訟,矛盾零上交”。而“三治”面臨的社會環境,也在基層組織架構、治理方式等方面發生著變化?!熬€上版的‘三治’融合,說實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