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研發中心:網紅長沙的新征程

過去,長沙以文娛、文旅和新消費聞名,近年“科創”標簽也越加鮮明。2023年9月1日,在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首開式上亮出了18個揭牌項目、16個簽約項目、6個“云開工”項目。

科技創新,改變了過去經濟發展、產業梯度轉移的規律,有一定產業基礎、人才資源稟賦的中西部城市覺醒,將重塑中國經濟發展的版圖。

(本文首發于2023年9月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顧策

中聯智慧產業城位于湖南湘江新區,占地面積約9000畝。圖為中聯智慧產業城航拍。(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郭雨滴/圖)

一座中國中部城市,想要成為全球研發中心。

放在五年前,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是“天方夜譚”。放在五年后的今天,當長沙正式提出這一目標,更多人開始仔細打量這座城市。

這當然是一個野心勃勃的目標,但并非遙不可及。2023年9月1日,長沙舉行“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首開式”,一口氣亮出了40個揭牌、簽約、開工的研發中心項目。

在此一個月前,長沙剛剛出臺《市委、市政府關于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 奮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的實施意見》和《長沙市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若干政策》。進展可謂神速。

以研發中心撬動科創高地

2023年前8個月里,共有五份關于鼓勵和發展研發中心的新政公布,其中四份是關于外資研發中心,分別出自國務院辦公廳、浙江、江蘇、北京。長沙則把研發中心與科創高地做了強關聯。

2021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大灣區、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創中心。

從各科創中心資源稟賦和具體實踐看,北京主要利用高校、科研機構資源優勢,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策源地,上海主要依托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3大產業的創新高地;粵港澳大灣區則是發揮地處廣東改革開放前沿、港澳國際化程度高的優勢,打造全球最大的中試驗證和成果應用推廣基地。

不是每一個區域都有如此豐厚的資源稟賦。多個地方政府錨定了區域科創中心,長沙是其中第一個高調試圖以“全球研發中心”來撬動“科創高地”建設的城市。

在前述兩份文件里,長沙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兩年后(2025年),各類創新平臺達到2600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研發中心、領軍企業總部研發中心等五類研發企業(中心)要達到200家以上;2030年初步建成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各類創新平臺3000家以上,研發企業(中心)500家以上,現代化產業體系邁入國際價值鏈高端,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中心。

要實現這一目標,長沙有一定的產業基礎、研發資源為支撐。這里有國防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58所高等院校以及中電48所等99家獨立科研機構,近年高校在讀大學生超過80萬人,誕生了超級雜交稻、“天河”超級計算機、碳/碳復合新材料等世界級科研成果,也有工程機械、電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汽車等優勢產業集群。

(馮慶超/圖)

從GDP和人口看,這是一個后勁十足的城市。2022年,長沙的GDP總量接近1.4萬億元,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15位,GDP增速為4.5%,在全國24個萬億GDP城市中排名第一。同年,長沙常住人口1042.06萬人,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16位,同比增長18.13%,在全國17個千萬人口城市中增速排名第一。

在9月1日首開式上公布的項目,也展示了這座城市在產業、科研界的吸引力。其中包括淡水河谷-中南大學低碳和氫冶金實驗室、螞蟻集團中南研發總部、北京大學長沙計算與數字經濟研究院、華為云工業創新中心、索恩格全球新能源產品和技術研發中心、愛爾全球眼科醫學研究中心、澳優特殊食品全球研發中心、中聯重科全球研發中心創新孵化基地、360全國科創研發總部(長沙)項目等在內,共有6家世界500強企業,14家行業領軍企業,還有北京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知名高校院所。

客觀地說,在中國城市群里,有類似條件的城市并不止長沙一家。長沙以“全球研發中心城市”作為目標,仍然需要跨越一段不小的距離,需要更好地抓住科技創新帶來的機會。

科技創新改變產業轉移軌跡

長沙是湖南的省會。湖南以“魚米之鄉”聞名,長沙則是以“湖湘文化”積淀而來的歷史文化名城,近年更以電視文娛、文旅消費為人津津樂道。

伴隨改革開放,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獲得最早的海外投資和產業發展機會,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落地中國,而湖南等內陸省份則成為中國勞動力輸出地,包括農村人口、高等教育人才在內的大量勞動力去到了鄰近的珠三角、長三角地區。

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東部地區的“騰籠換鳥”,產業從東部往中西部地區梯級轉移,中西部迎來了制造業發展的機會。同時,今天的企業不僅僅是生產制造的主體,更是科創主體,它們每年投入大量資金做研發,為在市場競爭中勝出。伴隨數字化、智能化的產業升級與變革,內陸地區迎來了新一輪發展機會,甚至帶給它們前所未有的后發優勢。

藍思科技(300433.SZ)是一個很好的案例。藍思科技的創始人周群飛,是在1990年代從湖南去到深圳的“打工大軍”一員,在工廠開始學習和掌握生產技術,隨后創業。2003年在深圳成立公司,2006年隨著產業轉移回到湖南,從手表玻璃起家,現在是全球觸控功能玻璃面板最大供應商,2022年營收470億元人民幣,投入研發21.05億元,研發人員1.8萬人。

最初的產業轉移,可能有環保、勞動力成本因素的驅動,但在市場競爭驅動、科技創新的賦能之下,這不是一次產業平移,而是伴隨企業主導的技術跳躍式發展,企業獲得了新發展,也給地方帶來了全新的崛起機會。

不需要在沿海城市,企業同樣可以在全球產業鏈中有一席之地。2020年上市的安克創新(300866.SZ),更是一個立足全球平臺,整合全鏈資源發展的典型。

公司創始人陽萌,是1982年出生的長沙人,赴美留學、成為谷歌工程師。2011年在長沙成立公司,自創品牌、長沙生產、全球銷售,聚焦筆記本充電器、充電電池、鍵盤、鼠標等小眾品類,在消費電子行業里一騎絕塵。2022年營收143億元人民幣,研發投入10.80億元,研發人員1800多人。

不僅中國企業看到了這樣的機會,外資企業也有類似的布局。

總部在德國漢諾威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大陸集團,2018年決定在長沙建立全球首家5G工廠,把5G技術應用于智能制造和供應鏈管理。

2023年4月工廠竣工,成為大陸集團在全球的首家5G數字化超級工廠。同時,大陸集團中國區智能制造創新中心也在此掛牌,旨在引進全球先進的數字化技術以及管理理念,集聚世界科技人才、創新資源等開展人工智能應用、大數據研究、前沿性技術研究等。

大陸集團的布局,當然也是因為長沙、株洲、湘潭的數字智能汽車產業集群,比亞迪、廣汽三菱、中聯重科、中車時代、北汽等企業的生產制造基地。與此類似,2023年7月,舍弗勒大中華區在長沙啟用第二研發中心。

強省會,更需開放式合作

2022年4月,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出臺《關于實施強省會戰略支持長沙市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完善省會功能、做強現代產業、打造戰略平臺、激發市場活力、提升城市品質,持續增強長沙市的全省輻射力、區域引領力、全國競爭力、全球影響力,到2026年,要形成工程機械、電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汽車、生物醫藥等8個制造業千億產業集群。

前面提到的藍思科技,既沒有落地周群飛的老家湘鄉(湘潭下轄的縣級市),也沒有去到株洲,而是放在了長沙。這是因為,省會城市的教育、人才、交通、營商環境等資源和綜合配套能力,對企業的吸引力往往大于其他城市。因此,長沙與周邊城市的協同、聯動極為重要。

從新中國成立后的現代工業產業發展歷史看,長沙的工業基礎其實遠不及緊挨著它的株洲。在計劃經濟年代,株洲被列入新中國“八個新建重點工業城市之一”,誕生了第一輛電力機車、第一臺航空發動機、第一枚空空導彈、第一塊硬質合金等新中國工業發展史上的340多個“第一”。

今天長沙的產業龍頭企業,大多數是在進入21世紀后發展起來的。在南方周末企業科創力數據庫,截至2022年底,長沙共有上市企業90家(多地上市不重復統計),其中僅有8家企業的成立時間在2000年以前。

90家企業中,79家在2022年有研發投入,中位數為7452.16萬元,最高的是華菱鋼鐵(000932.SZ),64.53億元。

華菱鋼鐵的前身,1990年代末由湘鋼、漣鋼、衡鋼聯合組建,是湖南省內湘潭、漣源、衡陽三地鋼鐵公司大整合的結果。

中聯重科(000157.SZ)由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改制而來,主要從事工程機械、農業機械等高新技術裝備的研發制造,是目前工程機械的龍頭,也是智能制造的典范。

如果說這兩家公司是此前計劃經濟時代留下的果實,其他研發投入排名靠前、營收體量大的企業,多數為研發強相關或21世紀以后成立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

近年長沙的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在10%以上,2022年占GDP的比重接近30%,也讓這一經濟體更顯年輕和活力。

智能裝備、智能終端、智能網聯汽車、先進計算、先進存儲能、功率芯片,在這一輪數字化、智能化產業變革中,這類企業都是較早獲得技術紅利的一批。

2010年,長沙獲批建設中國第三個國家級超算中心,為今天的數字化產業集群打下了基礎。新一代自主安全計算系統集群,已經吸引了長城、飛騰、麒麟信息、湘江鯤鵬、國科微、景嘉微、拓維信息、科創信息、創智和宇、奇安信、深信服等企業入駐。

預計2025年全部建成的世界計算·長沙智谷,將建成算力規模達1000P(10的15次方)的湖南公共算力中心,這也被看作長沙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算力底座、生態基礎。

與此同時,長沙也在不斷加強與外界的開放式合作。

2019年,香港城市大學與長沙簽訂合作協議,并在長沙和深圳共建城大長沙創科中心和長沙-城大異地孵化器。在9月1日的首開式上,香港城市大學與長沙簽訂新一輪合作協議,建設香港城市大學長沙創新研究院和粵港澳科創產業基地,聯手本地高校聯合培養創新博士、碩士,推動更多城大科研成果和人才在長沙落地生根。

2022年1月,北京大學、長沙市人民政府、湖南湘江新區管委會簽訂《共建北京大學長沙計算與數字經濟研究院合作協議》,研究院目前共有157人,圍繞先進計算、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經濟等領域的關鍵核心問題開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政策研究,為北大的科研成果尋找應用場景,也為長沙注入創新動能。

正如中科院院士、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主任郭華東在首開式的發言中所說,“我們的高精尖不止存在于北上廣深,更要帶動各地均衡邁向高水平發展,最終構建面向全球的科技驅動源?!?/p>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