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要改國名為“巴拉特”?或是民族主義強化的一個信號
而表象理由之下,還有現實利益訴求:India是印度“國大黨(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使用的,而莫迪的“印度人民黨”則是Bharatiya Janata Party。他們宣稱“印度教民族主義”主要是為了打擊競選對手“國大黨”,爭取印地語基層選民(印度的主票倉),畢竟,懂英語者在印度社會里也是少數。
責任編輯:陳斌
2023年9月,G20峰會將在新德里召開,印度政府發出的邀請函上,用Bharat一詞替換了India(印度)的名稱,引發外界對印度國名有可能正式更改的猜測。
目前,包括印度阿薩姆邦首席部長Himanta Biswa Sarma、聯邦院議員Naresh Bansal在內的多名印度人民黨領導人,都支持改國名為Bharat。
Bharat在中文里原本被譯為“婆羅多”(另譯“巴拉特”),其源自兩千多年前印度經文中的梵語詞匯,字面意思是“承載/攜帶”,引申意為“尋找光明/知識的人”。其詞根可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紀的古印度史詩《Mahābhārata》(摩訶婆羅多),《往世書》則將Bharat描述為“南方海洋和北方雪域”之間的土地。
India這個詞,則發源于古印度的北方地域,如今的巴基斯坦境內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