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何提出改國名, “婆羅多共和國”會橫空出世嗎?| 智庫視點

此番推動更改國名,是“地圖反殖”議程的一部分。莫迪政府任內還大力推動更改地方名稱,推行的就是“去殖民化”和“本土化”。

外界將莫迪政府掀起的更改國名事件,視為對反對黨聯盟的反擊。反對黨強調世俗味更強的INDIA,印人黨強調傳統味更強的Bharat;雙方將圍繞2024年大選,就一系列議題構成壁壘分明的陣線,更改國名事件也將如此。

責任編輯:姚憶江

當地時間2019年6月13日,英國諾丁漢的特倫特橋,印度板球迷等待板球世界杯印度對新西蘭的比賽開始。印度有兩個官方名稱:印度,一個在全世界英語交流中使用和接受的命名法,以及一個梵語和印地語的稱謂“巴拉特”。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領導的政府呼吁,印度人應該把自己的國家稱為巴拉特(Bharat),而不是印度。 (視覺中國/圖)

2023年99日至10日,G20峰會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就在前幾日,峰會主題事項尚未展開,印度媒體發布的一份英文版晚宴邀請函卻引爆媒體,邀請函稱呼印度總統德勞帕迪·穆爾穆為“婆羅多(Bharat,又譯巴拉特)總統”。

同一天,印度總理府發布的東盟峰會邀請函將莫迪稱為“婆羅多總理”。按照傳統,印度對國名的英文稱呼為“印度(India)”,相應的印地語稱呼為“婆羅多”。

G20峰會之前的一系列舉動,導致外界瘋狂猜測——印度將更改國名。

多家印度媒體也表示,918-22日,印度議會將舉行特別會議,其中一項提案就是提議正式將印度的英文名稱“India”改為“Bharat”,印度更改英文國名看來勢在必行。

“地圖反殖”

此次印度政府大費周章,在舉辦G20峰會這么隆重的國際場合,挑起更改英文國名事宜,其背后動機是什么?又為何會引發爭議?

這與執政黨的意識形態有關。

當前,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政府,執政以來一直在堅定推進印度教民族主義各項議程。作為印度人民黨的意識形態母體,國民志愿服務團(The 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英文縮寫為 RSS)一直堅持使用印地語“婆羅多”稱呼印度,并且強調“India”是英國人強加的,帶有濃重的殖民色彩,在印度教民族主義復興的時代,應該停止使用。

國名稱呼的背后,是印度教民族主義恢復印度教文化主導地位的政治主張。莫迪2014年上任之后開始加大力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