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從考五經到只考四書:知識容量上的減負引發答題技巧上的內卷

既減負,又內卷,用虛擲精力抹平人才的方式建構一種“公平”幻境,科舉制度倒也不能說不成功。能從這個繁瑣的選拔機制里殺出重圍的人,智力和韌性大概都足夠,承平之世對官員的要求,能如此大概也就夠了。

責任編輯:陳斌

眾所周知,元代科舉雖然停了好多年,但一恢復,就解決了一個大問題:“《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出題,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復以己意結之?!币簿褪强荚噷摹端臅防锍鲱},而且只許按照朱熹的解釋回答?!皬鸵约阂饨Y之”云云,當然不能當真,就像今天看見考卷上寫著“說說你的看法”,你竟敢真的撒開來談,那就多少有點中二病了。

這個規矩一定,就差不多一直延續到科舉壽終正寢,中間雖也有過幾次折騰,但很快都發現沒有比這更好的法子。

對于一般考生來說,這個變化首要的意義,是減負。

現在大家都習慣說四書五經,其實《四書》和《五經》是兩回事。

《五經》的來頭要古老得多,加起來將近60萬字,其中還有大量商盤周誥佶屈聱牙不知道在說啥的內容,對一般人來說,通讀一遍都是巨大的工程。而《論語》和《孟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