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臨死亡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越來越多的人在經歷臨床死亡后又被救活,講述自己瀕臨死亡時的體驗,這使得更科學的研究成為可能。
責任編輯:朱力遠
1969年的一天,年輕的荷蘭心臟病醫生皮姆·范·勞美爾(Pim van Lommel)在搶救病房經歷了一位心肌梗塞病人的起死回生。
儀器顯示,患者的心電圖一度拉平為直線,心臟驟停。但經過心肺復蘇術、輸氧和電除顫等一系列艱難的搶救措施,幾分鐘后,患者的心跳和意識得以恢復。
就是在這次搶救后,復蘇的患者講到自己心臟驟停期間看到了隧道和風景等內容。這在當時被當做是奇談,因為不僅類似的事情很少有人講,從當時的醫學常識來說,人的心臟停止跳動的時候,呼吸和意識都是不存在的,這樣的意識體驗因而從理論上看是不可能的。
不過,到了1986年,43歲的皮姆·范·勞美爾在讀到更多瀕死體驗的案例時,他開始重新思考十幾年前自己聽到的這個描述:心臟驟停期間的意識體驗是否一個真實發生的普遍現象呢?
死后大腦并未完全沉寂
得益于急救水平的提升,20世紀中葉之后,隨著心肺復蘇術等醫療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在經歷臨床死亡后又被救活。而不同于古代傳說中對死后世界的想象,經搶救起死回生的人可以現身說法,講述自己瀕臨死亡時的體驗。這使得更科學的研究成為可能。
因此,從1986年開始,皮姆·范·勞美爾有意識地在門診詢問經歷過心臟搶救的幸存者關于心臟驟停期間的經歷,結果發現有類似瀕死體驗的人并非個例。
2001年,他在《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研究,報告了三百多個心臟驟停幸存者的情況,其中有62個人自述有過瀕死體驗,占比為18%。相較而言,60歲以下的人更可能會報告有瀕死體驗,這些更年輕的人里有不少屬于在醫院以外經歷心肺復蘇搶救或者屬于首次經歷心肌梗塞,他們報告的瀕死體驗也更多。
而這項研究只是眾多試圖揭開瀕死體驗秘密的一次嘗試,事實上,自1975年,雷蒙德·穆迪(Raymond A. Moody)寫出暢銷書《死后的世界》(Life after Life)并發明了“瀕死體驗”一詞以來,原本看似幻覺的瀕死經歷獲得了更多科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