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們推開門,見山外山
飛機上,11歲的徐瑞止不住好奇,不時向舷窗外張望。眼前,大片大片重疊包裹的云層逐漸取代家家戶戶的小房子,曾經周圍連綿不絕的崇山峻嶺慢慢縮小,直到消失在視野里。
徐瑞眼睛里亮亮地閃著光——這是他第一次坐飛機。
此行,他和8個伙伴一起從成都市大邑縣出發,乘車到成都的機場,再飛往上海。在城市地標東方明珠下打卡一個不同以往的“六一兒童節”。
來到上海參加“安踏運動營”的孩子們,在東方明珠下打卡,度過了一個特別的“六一兒童節”。
困局
從大邑縣到成都的機場只有50公里,但對11歲的徐瑞來說,這段距離似乎隔著僅靠交通工具難以彌合的鴻溝。
“我這輩子沒出過四川,孩子才十幾歲就能坐飛機去上海了,”徐瑞的家長有些激動,再三跟劉佳表達感謝,“可能一輩子就只有這一次機會?!?/span>
劉佳心情復雜,有些心酸,又有些驕傲。本次上海之行的目的是“安踏運動營·滑雪營”,由她帶隊。劉佳是大邑縣韓場學校的體育老師,也是安踏體育課二星教師。
在上海,這9個孩子見到了中國冬奧首金獲得者大楊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奧運冠軍齊廣璞。
一顆冠軍夢的種子就此種下。
“這幫孩子在學校學習成績不是最好的,他們在課堂上很少被表揚,甚至有點隱形,”劉佳說,“但他們熱愛運動,在體育課上表現優異,所以被選中,他們家長沒有想到孩子能有機會走出四川?!?/span>
“安踏運動營”六一聯歡會上,劉佳帶著孩子們一起表演節目。
畢業距今16年,劉佳始終在大邑縣韓場學校任教。
大邑縣隸屬成都,“七山一水二分田”,被譽為成都的后花園,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但其經濟總量卻常年在成都二十余個市內區縣中位列末尾,存在感較弱。因此,更優質的教育資源看似一步之遙,現實中卻咫尺天涯。
韓場學校處在大邑縣最南端,相對偏遠。
這所學校的1500余名學生里,超過三分之二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從外地移民搬遷到這里,也有部分孩子是孤兒,或者來自隔代、殘疾、單親等家庭。
2008年,大四學生劉佳回到老家大邑縣做實習體育老師。她發現因為硬件的缺失,鄉村學校的孩子從未接觸過專項體育項目。
“我在體院學的是羽毛球、健美操專業,所以想從有經驗的運動項目入手開展體育教育,”劉佳說,“但當時,學校連個羽毛球都沒有?!?/span>
沒有球就自己買,劉佳自掏腰包買了幾副球拍和一些羽毛球,在這里開展了教學拓荒。
這并非長久之計。對孩子們來說,短暫的啟蒙杯水車薪。實習結束幾個月后,劉佳決定留在大邑。她考入韓場學校,卻因為學校師資匱乏只能空有一腔抱負。沒有專注體育教育多久,劉佳便開始兼職一年級語文,同時當了三年班主任。
2014年,她重新聚焦體育教育,同時兼職德育干事、少先隊輔導員。
在鄉村體育教育的慣例中,“集合隊列+熱身操+跑圈”是體育課恒久不變的“三件套”,清點人數、解散、集合、清點人數、回籠——節節課如此周而復始。劉佳希望創新,但沒有抓手的她獨木難支。
直到2021年。
這一年,針對一線體育教師的安踏體育課在大邑縣落地,劉佳從老師成為學員。培訓為期三天,劉佳從頭開始認識正確的體育,才明白一個體育動作拆解再拆解后,鍛煉的核心在哪里。如何正確地跑跳、擺臂?如何使用已有的器械輔助課堂?有能夠讓孩子們得到全面鍛煉的游戲……除此之外,針對體育課保證安全的首要準則,培訓專門設置了急救環節。
劉佳(右二)和眾多一線體育教師一起接受安踏體育課二星教師培訓。
第一次,劉佳琢磨“教育”時,有了切實可行的方法,開始明白怎樣才算上好一節體育課。
她恍然發現,原來自己從前的認知、動作大多做錯了。
“我在體校的時候認知都是錯的,但自己意識不到,”劉佳記憶深刻,“一個稍息的動作,有些參與培訓的老師分不清左右。老師不對,孩子怎么正確?”
錯誤的動作在一代代老師與學生之間傳遞、傳承,又在年輕一代的老師們之間交流分享,加上互聯網對于信息的傳播擴散,鮮少有人再花時間鉆研一個基礎動作的對錯,所以發現時早已陷入慣性而很難糾正了。
接受培訓后,劉佳開始在學校試點進行模塊化教學。三位老師給同一個年級同時上體育課,他們融合自己在培訓中所學,按照運動項目分成不同小組,比如籃球、足球、體能,每個項目都設置基礎班和進階班次分別展開。經此教育,每個孩子在一學期結束后都能至少掌握2-3門技術動作,也能為日后的中考打下良好的基礎。
劉佳將安踏體育課融合進教學內容中,一年級的孩子們在器械的輔助下,感受更加有趣的體育課。
“我接受培訓后,校長組織我和學校體育老師加強多交流,”劉佳說,“我們開始更多地關注學生,注意力從‘教’這個動作中,轉移到每個鮮活的孩子身上?!?/span>
更多新奇、有趣的運動方式被韓場學校的體育老師們帶到課上,新穎百變的器械總是別出心裁,每一節課都有新的玩法,每一節課都在孩子的期待中完成。
變化
對青少年來說,體育可以承載多少意義?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體育課處于學校的課程鄙視鏈末端,是被忽視的存在,熱愛體育的青少年也難以聚焦老師贊許的目光。而在鄉村學校中,依靠升學走出大山改寫命運的形勢本就嚴峻,體育運動則成為一部分孩子獲得另一種未來最大的可能。
對于韓場學校的多數孩子而言,曾經的周六日意味著堆積的各種家務活,父母在外打工,他們就是家里的“頂梁柱”——照顧弟弟妹妹、洗衣做飯、幫爺爺奶奶種地都不在話下。因此,他們總有超出年齡的成熟,甚至是壓抑。校園時光于他們而言,更顯珍貴。
孩子們似乎是在一夜之間向劉佳打開了心扉。
她觀察到,以前上體育課總有學生請假,每一個班至少有五六個請病假。三年級的黃晨宇讓劉佳印象深刻,“他一年級的時候,一到體育課就‘老師我這兒不舒服’‘我那兒不舒服’,一會兒頭疼一會兒肚子疼?!?/span>
如今,“當體育委員”竟然成為黃晨宇的夢想,每次上體育課,都提前跑到劉佳辦公室提醒,并且一定要幫忙搬器械。
反差更大的是剛剛畢業的陳雨露。在劉佳看來,從小體弱的雨露看上去總是“病懨懨”的,請假已經成為習慣。但劉佳更懂體育教育的同時,雨露對于“體育”的認識也隨之發生改變。四年級,雨露開始練習足球專項,身體素質極速提升。
“她媽媽覺得運動帶給孩子的轉變太大了,后來給她報了一個跆拳道班,”劉佳驕傲地說,“孩子現在已經是黑帶了。根本看不出之前身體素質不好?!?/span>
這一系列變化背后,是“安踏茁壯成長公益計劃”在大邑縣的深耕。
2017年,聚焦于欠發達地區青少年體育教育薄弱問題,安踏集團集結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多方力量,試圖為體育生態帶來些改變。三年后,公益行動進行升級迭代,安踏運動營、安踏體育課在此時也更加完善。
從硬件+軟件入手,公益行動如毛細血管般密密麻麻地向鄉村輸送血液。量變逐漸積累,質變悄然發生。
以韓場學校為例。在劉佳的“教學工作匯報”材料中提到,抽取班級不會跳繩的學生人數由37人下降到只有3人,1分鐘跳繩平均值由20次增長至98次;以小學4年級3班為例,班級1分鐘仰臥起坐平均值由開學時的29個增長至現在的44個,班級立定跳遠平均值由開學時的1.37米增長至現在的1.62米等。
價值
和劉佳一樣,關于“體育課”如何定位的困擾也同樣發生在北街小學體育教研組長何燚身上。他是全國較早一批接受培訓的體育老師,如今已經成為安踏體育課三星教師。
一個看似簡單的話題對他來說可謂宏愿——他想改變現階段體育課的普遍狀態,吸引更多孩子關注體育,了解什么是更專業的體育課,以及體育課對自己的發展有什么意義。
參與培訓的經歷解決了一些教學中的迷茫,何燚開始思考,如何用簡單的器材在課上拓展出更新的教學方式、方法,豐富動作內容。比如課桌可以進行燕式平衡的輔助練習、大腿的拉伸,椅子可以用來訓練提膝、雙臂支撐跳躍練習。
何燚也在后續的進階課程中自主調整了不同梯次的難度,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建立起清晰的認知觀念,發現自己的弱項和短板,并在練習中去感知和掌握,有針對性地提升,激發孩子們主動去學的內在渴望和需求,在實踐中掌握動作要領。
何燚帶領孩子們上安踏體育課,借助豐富的器械,孩子們感受運動的快樂。
大邑北街小學的操場上,何燚帶著孩子們做了熱身的正側身行進和跳躍、伸展練習,把跑步前進、后退、交替跑、往返跑作為耐力訓練的分解,用靈敏圈作為步頻步速的敏捷工具,再帶著孩子們拉伸放松。
這些課上內容涉及的動作和器材看似簡單,卻能夠極大地改善足球所需要的奔跑和協調能力。這是何燚對自己日常課時設計的更新——結合安踏體育課的教學手冊,他獲得更多靈感,嘗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體育教學改革。
“當他們的積極性不是出于老師的壓力,而是因為自己的喜歡時,就能更自愿地參與到課堂中。這時,課堂也不需要很多規則,孩子們就會主動地按照既定的教學設置去做,而且效果很好?!?/span>
何燚也是體育專業出身。他發現,很多體育老師訓練的方式都是源于自己在體訓或者是大學中的經驗,但其實并不適合小學生。小孩子的身體發育還不完全,過多的有關力量、耐力等素質訓練可能會對他們的肌肉骨骼造成影響,挫敗他們的意志,有的孩子訓練不當后肌肉拉傷、骨骼損傷后可能會喪失參加訓練的意愿,如此反而會毀掉可能的閃光點。
在何燚的體育課上,孩子們最自然的狀態得以被激發、被保留下來。劉佳也真切地看到了孩子們的進步。她玩笑道,“以前升旗儀式幾十分鐘就要暈倒幾個學生,現在一個小時都不倒了?!?/span>
以一線體育教師為圓心,安踏正在嘗試更新教學理念,改變鄉村體育教育的落后現狀,重塑科學體育訓練的價值觀,完成從輸血到造血的過程。
除了參與線下的集中培訓,還包括在線視頻課程,在線打卡、答疑分享等,利用在線方式對鄉村體育教師的日常體育課進行監測和效果反饋,執行效果好的老師及所在學校將獲得進一步的裝備器材捐贈支持——用自己上課積攢的積分,何燚為學校和孩子們兌換了價值近80萬的裝備、器材。
在接觸安踏體育課的4年中,何燚從一名靦腆內斂的體育教師蛻變成為更加專業自信、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三星講師,并已經成功向外輸出了經驗方法?!拔以趨⑴c以及與茁壯成長公益計劃并行的過程中,收獲了成長和自信”,何燚認為自己“更明確了體育人的價值”。
劉佳在參加培訓課時,曾對一句話印象深刻:“放棄什么,也不要放棄嘗試;嘗試什么,也不要嘗試放棄?!?/span>
這是體育塑造的氣質之一。體育的魅力從來不是“體測”或緊張學業之外的調劑和阻礙,也不止是賽場上獲勝瞬間的爆發力,它是一片精神的沃土。一個好的體育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可能是終身的——回歸公益的初心,當它得以更深、更長遠地賦能基層體育教育界,培養更多擅長科學訓練,并敢于探索創新尋找基層教育改革模式的老師,體育的意義將可以輻射向更多的人群。
感受運動,熱愛運動,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是安踏茁壯成長公益計劃希望賦予一線體育教師和孩子們的勇氣與信念,磨煉的是每個人做自己的冠軍的精神意志。
首批參與安踏體育課二星教師培訓中的教師中,何燚(右二)格外努力。
結語
這是一份青少年體育公益的樣本,這份樣本撫平社會責任、擔當與企業發展之間的褶皺,并不斷與時俱進地更新迭代著。
大邑縣只是縮影。
六年的公益實踐,揭開的仍只是正向價值的冰山一角,帶著為社會公益事業帶來更長尾正向效益的初心,這一群人正在為公益事業注入更多的可能。
2023年7月,劉佳、何燚帶領大邑縣的種子選手組成了一支女足聯隊,參加一場落地在四川涼山布拖縣的“安踏運動營”。60個選拔而來的孩子中還有吉林省孤兒學校、四川涼山昭覺縣瓦吾小學、四川涼山布拖縣補爾鄉小學、四川涼山布拖縣拖覺鎮小學的女足隊員們。
“安踏運動營·足球營”中,在場邊觀戰女足比賽的孩子們興奮歡呼。
訓練時的汗水與傷痕,化成了她們的笑臉,在新的安踏運動場上綻放——因為體育,又不止于體育。
每次帶孩子們走出家鄉,劉佳都覺得,這是一個新的開始。命運會垂青有天賦也有機會的小朋友,而孩子們只有看得見更廣闊的世界、更確定的遠方,才能知道腳下的路怎么走。
體育的力量,給予他們的是打開未來無數種人生可能的一把鑰匙。
推開門去,萬千之境,見山外山。
網絡編輯:kuangyx 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