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國:孟子的試驗田
在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面前,孟子的仁政,如此緩慢,如此迂回,如此不合時宜。孟子在世時只有一個知音,這個知音就是滕文公。
假使當時有國際觀察家的話,他們一定會驚訝地發現,當齊、楚這樣的大國都在日夜謀求兵強馬壯時,滕國這個方圓百里的小國,卻從上到下都在講仁政。
責任編輯:楊嘉敏
小國
來自滕國的使者轉述了滕國國君的邀請。沉吟之際,孟子眼前多半浮現出了曾經有過兩面之緣的那個年輕人的樣子。
自中年時起,孟子就像他的偶像孔子那樣,帶著弟子輾轉四方,周游列國,向諸侯推銷他的政治主張,以期獲得經世致用的機會。這也是那個時代眾多士人實現夢想的主要方式,從儒家到法家,從墨家到名家,莫不如此。那一年,逗留宋國期間,一個年輕人慕名而來。年輕人有著貴族的優雅和禮貌,同時又謙遜好學。年輕人是受國君之命出使楚國的。從楚國返回時,年輕人再次登門拜訪。兩次見面,談話內容都一樣——年輕人向孟子請教如何治理國家,尤其是如何治理一個小國家。
年輕人來自滕國,是滕國的世子,名叫姬宏。在和姬宏的交談中,孟子指出,如同人人都可以把堯、舜作為榜樣一樣,國家無論大小,只要施行仁政,“猶可以為善國?!?/p>
不久,滕國國君去世,身為世子的姬宏繼承君位,他就是后來因《孟子》而廣為人知的滕文公。
滕文公上臺伊始,便派使者向孟子請教了一個具體問題:如何為父親辦理喪事。孟子認為,“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饘粥之食?!币簿褪且匦⑷?。三年里,只能穿粗服,喝稀粥。孟子的建議遭到了滕國臣民質疑,因為滕國以及滕國一向追隨的魯國,都沒有這樣的規矩。但是,在滕文公的堅持下,三年之喪如期進行,并最終得到了臣民認可。
三年里,滕、宋之間的大道上,總是奔走著風塵仆仆的滕國使者,直到孟子接受了滕文公的邀請,從宋國來到滕國。
滕州博物館里的孟子及滕文公塑像
關于滕國,孟子并不陌生,他的家鄉與滕國近在咫尺。兩千多年后的一個夏日早晨,我從山東曲阜城外的魯國故城遺址公園出發,南行十余公里后,公路穿過了一座零亂的鎮子。鎮上,兩排灰白的民居之間,矗立著一道色彩斑駁的牌樓,牌樓正中四個大字:孟子故里。這里,就是孟子出生之地鳧村。鳧村今屬山東鄒城,而鄒城,正是孟子的父母之邦鄒國所在。鳧村繼續南行數十公里,便由鄒城進入了滕州,而滕州,則是滕國地望。由此可知,孟子的鄒國與滕文公的滕國本就是雞犬之聲相聞的近鄰。
滕州南部,東北—西南流向的薛河斜斜劃過,河流兩岸,大面積的玉米高過人頭,細細的紅纓在風中搖晃。間或有一片片或大或小的樹林,高大的楊樹發出嘩嘩的聲響。哪怕沒有農業經驗的人也看得出來,這里是肥沃的精耕細作農業區。
似乎為了驗證這一點,在滕州境內發現的北辛遺址、崗上遺址和莊里西遺址表明,這些遺址分屬于從距今7千年到距今4千年的新石器晚期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如今,眾多出土文物靜靜地陳列在滕州博物館里,它們仿佛在向世人證明:自古以來,滕州就是一片宜于人居的熱土。
和先秦時期的諸多方國相比,滕國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地方志上說,“黃帝有二十四子,得姓者十四,其第十子封于滕。滕者,取水之騰涌為名也?!秉S帝二十四子,得姓十四的說法,見諸于多種史料。以常理度之,這所謂的二十四子,可能并非黃帝的兒子,而是依附于黃帝部落聯盟的二十四個部落。二十四個部落里,其中一個就是生息于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