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民營經濟的崛起與突破
首次發布的“科技創新50強”企業2022年合計營收同比增長率高于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率。這充分體現了近年來科技創新對武漢市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
近兩年來,較之同處于GDP萬億梯隊的其他城市,武漢民營企業盈利能力水平較高。
在武漢市政府多年來持續構筑“熱帶雨林”式營商環境的努力下,越來越多企業愿意落戶武漢,促進武漢的民營經濟發展,形成政企共贏的良性循環。
責任編輯:豐雨
2023年8月28日下午,武漢市工商業聯合會正式發布“武漢民營企業100強”、 “武漢民營制造業企業50強”和“武漢民營企業科技創新50強”榜單。 (武漢市工商聯供圖/圖)
武漢民營經濟正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2023年8月28日下午,武漢市工商業聯合會正式發布“武漢民營企業100強”(下稱“民企100強”)、“武漢民營制造業企業50強”(下稱“制造業50強”)和“武漢民營企業科技創新50強”(下稱“科技創新50強”)。三大榜單凸顯武漢民營經濟正形成強大的創新產業集群,聚集效應所拓寬的企業創新能力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而背后則是武漢市往前多走了半步:政府為企業“探路架橋”。
三大榜單凸顯轉型升級
2023年7月19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印發,從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政策支持、法治保障和促進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等方面,提出31條具體舉措。
2023年8月28日下午,武漢市工商業聯合會正式發布“民企100強”“制造業50強”和“科技創新50強”。在此次會議上,武漢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主要領導表示,榜單的背后反映出民營企業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做強實體經濟的堅定信心。
事實上,武漢市已分別連續9年和6年發布“民企100強”和“制造業50強”榜單。2023年首次發布的“科技創新50強”企業則于2022年合計實現了1065.50億元的營收總額,同比增長4.7%。該增長率不僅高于前兩項榜單的同比增長,還實現了高于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4%的同比增長率。這充分體現了近年來科技創新對武漢市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
縱覽三個榜單,武漢光谷企業分別在“民企100強”和“制造業50強”及“科技創新50強”中上榜22家、25家及25家,均居全市第一。其中,武漢光谷副城一城就包含了長江存儲器產業基地和武漢光谷生物城兩大國家級產業基地。這兩個產業基地及周邊相關產業園區為中國存儲芯片行業企業和生物健康行業企業提供了強鏈補鏈的良好環境。
盡管武漢市有著“國企扎堆”的印象標簽,但江城的民營企業也同樣以另一種扎堆聚集的方式頑強生長,并憑借聚集效應所拓寬的企業創新能力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同時,近兩年來,較之同處于GDP萬億梯隊的其他城市,武漢民營企業盈利能力水平較高。以營收總額為例,此次發布的“武漢民企100強”2022年營收總額合計為11985.83億元,同比增長2.91%。而“2022年濟南市民營企業100強”和“2022年西安市民營企業100強”的營收總額則分別為4884.4億元和4449.92億元,均低于武漢市可比數據。
“掛圖作戰”的得失
《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提出,“引導民營企業踐行新發展理念,深刻把握存在的不足和面臨的挑戰,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堅守主業、做強實業,自覺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目前,中國部分地區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著產業結構不完善以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程度低等挑戰。對此,武漢提出了“產業聚集”的方案。
雖然武漢并非唯一采取“產業聚集”方案的城市,但從武漢市“民企100強”各企業營收情況來看,對比于同樣對各產業有明確布局的其他城市而言,武漢市的產業集聚效應更強,產業規劃方案更具有代表性。2023年武漢市“民企100強”名單里營收超過500億元的企業5家、100億元至500億元的企業18家、50億元至100億元的企業34家。而同樣有明確產業規劃的濟南市,2022年“民營企業100強”營收超過500億元的企業數量、100億元至500億元的企業數量、50億元至100億元的企業數量則分別為2家、10家和10家,均低于武漢市民營企業100強的營收。
2021年4月23日,武漢市在官方渠道上“掛出”了首部產業地圖。該產業地圖勾勒出武漢的九大支柱產業、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五大未來產業的“965”產業集群發展思路,為武漢市近年來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抓手和方向。
綜合此次發布的三項榜單來看,武漢市的“掛圖作戰”戰略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疫情影響、市場低迷等多種不利因素影響下,憑借武漢市的提前戰略布局,產業集聚效應依然得到了發揮。
綜觀“民企100強”所屬行業及城區分布情況,武漢市各區的產業結構尤為清晰。制造業和服務業集中于集光谷副城與東湖高新科創旅游區為一體的東湖高新區,而建筑業則集中于享有“建筑之鄉”稱號的新洲區。此外,相較于2022年度的“民企100強”行業及城區分布情況,新榜單中各區的企業數量變化均不大于1,產業結構穩定。
在產業集群分布明確和產業結構穩定的背景下,武漢市持續聚焦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科技型頭部企業已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
以“制造業50強”第二名人福醫藥集團股份公司(下稱“人福醫藥”)為例,人福醫藥光谷產業園位于武漢光谷生物城。這是光谷以“千億產業”思路建設的第二個國家級產業基地。整個產業園占地面積約600畝,包括藥品出口生產基地、中樞神經用藥生產基地和生育調節用藥生產基地等等8個項目。在光谷生物城的產業集聚環境下,人福醫藥在2022年成為“制造業50強”中營收超過100億元的6家企業之一。
細看科技“創新50強”發現,企業涵蓋了“965”產業體系多個行業。其中,大健康和生物技術及“光芯屏端網”信息技術企業數量最多,分別為12家和9家。
根據《武漢市鯤鵬產業發展白皮書》,武漢市鯤鵬產業2022年的產值總規模在78.8億元到95.7億元之間,總體上接近百億元。同時,武漢已初步構建起相對完整的鯤鵬產業鏈,下游行業應用中70%位于光谷。實際上,武漢鯤鵬的產業建設從2020年開始。不到兩年時間,在全國20個鯤鵬生態區域創新中心中,長江鯤鵬生態創新中心邁入全國第一梯隊,武漢市已成為華為計算產業布局發展的重要基地。
除了大健康和生物技術及“光芯屏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外,武漢在航空航天產業領域上的布局也為中國的航天領域帶來了較大價值。2023年7月12日,第九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在武漢開幕,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與11家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簽約,協議合同額158.6億元。這一基地是國家發改委批復的三大國家級航天產業基地之一,也是全國首個商業航天產業基地。目前,基地還建成了火箭、衛星、磁電和行云四大產業園,助力武漢逐步邁向中國航天“第三極”。
從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到國家級航天產業基地,武漢市已通過“產業集聚”戰略形成了五大國家級產業基地和四大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這正響應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中提出的關于“培育一批關鍵行業民營科技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的要求。武漢市的實踐,或許為其他地區解決產業鏈內企業協同作用的問題提供了一種思路。
“錢和人”推動自立自強
形成產業集群后,如何向整條產業鏈注入能量,讓整條產業鏈“活”起來,從而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呢?
目前,中國大部分民營企業仍存在創新不足及關鍵技術瓶頸無法突破等問題。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企業資金分配及人員結構問題。根據南方周末科創力研究中心《中國企業科創力研究報告(2022)》研究顯示,充足的研發資金投入、研發人員的高占比,是企業掌握核心技術、自立自強的關鍵。
2022年武漢市頭部民營企業的研發投入持續增加,增長率達到“十四五”規劃提出的中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年均增長不低于7%工作目標的2倍以上。根據“民企100強”中相關數據,67家企業研發經費總額108.48億元,同比增長14.89%。其中,華星光電半導體顯示技術有限公司、人福醫藥集團和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分別以13.55億元、9.67億元和7.55億元位列前三。其中,73家企業反映,其關鍵技術主要來源于自主開發與研制,較上年增加16家;64家企業通過自籌資金完成科技成果轉化。
在各民營企業對科技創新領域投入氛圍濃厚的背景下,武漢市也成功孕育出諸多具有競爭力的新民營高新技術企業。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羅知在《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對策建議》中提到,要加大對科創型民營企業的孵化培育,構建富有活力的科創生態,讓科創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蓬勃發展。
根據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政務網,截至2023年6月5日,光谷共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8家,省級孵化器8家,國家大學科技園5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40家,省級眾創空間31家。2022年底,全市科技企業約15.8萬家,有專利活動企業逾1.8萬家,孵化載體在孵企業1.4萬家,高科技企業1.26萬家,位列副省級城市第3位,其中95%以上為民營企業。
在研發人員方面,武漢民營企業研發人員數量穩中有升,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懊衿?00強”企業共有研發人員3.13萬人,同比增長11.43%;研發人員數量占員工總數的6.99%。其中,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超過3%的企業41家,超過10%的企業27家。從學歷層次看,30家企業的研發人員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48家企業的研發人員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8家企業擁有國家級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創新50強”研發人員的員工占比和學歷層次在三類榜單當中位列第一。據統計,“科技創新50強”的研發人員數量占員工總數25.04%。其中,45.30%的研發人員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
2023年8月,武漢出臺服務民營經濟“金橋”“金領”計劃。該計劃在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搭建與其他組織對接橋梁的同時,還創辦了武漢民營企業創新發展學院,并組建了科技創新導師團和創新型民營經濟人才庫,引“他山之石”為民營企業出謀劃策。
解決了產業鏈賦能的問題,民營企業在推動中國各項產業關鍵領域的技術突破中發揮強大作用,為中國科技創新的空白領域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政府為企業“探路架橋”
完成了搭建和賦能后,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即成為下一項需求。良好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和政府服務則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有別于過往“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做法,武漢市往前多走了半步:政府為企業“探路架橋”。
2023年上半年,在“民營經濟31條”出臺之前,武漢黨政代表團先后赴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經濟區考察調研、交流學習,拜會了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小鵬汽車廣州總部和吉利控股集團等車企,尋求產業鏈上下游更多的合作,為武漢民營企業發展提前鋪路。
在武漢市政府多年來持續構筑“熱帶雨林”式營商環境的努力下,越來越多企業愿意落戶武漢,促進武漢的民營經濟發展,形成政企共贏的良性循環。
“民營企業100強”顯示,73%的企業表示,2022年在增值稅、應納稅所得額、出口退稅、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社保費繳費和延期繳納稅款等方面享受了減稅降費政策。半數企業認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得到改善,76%的企業認為營商環境得到優化,親清政商關系進一步確立。
這與武漢市政府源源不斷的政策發力不無關系。武漢市委常委、統戰部主要領導表示,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決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著力優化營商環境,有力促進了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2023年5月東湖高新區在全市率先實現“先租后讓”的工業用地出讓模式,探索創新土地供應管理模式?!跋茸夂笞尅奔醋赓U5年+出讓45年,按市場掛牌方式確定用地主體單位,成交后簽訂租賃合同;租賃期滿,用地單位達到租賃合同、《投資招商協議》的相關約定后,為其辦理協議出讓45年,并簽訂《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在該模式下,企業用地成本大幅下降,進而擁有更多資金可用于研發生產。
在武漢市政府為構建良好營商環境而開展的多方面努力下,武漢市逐漸成為了許多世界五百強的“第二故鄉”。截至2022年底,武漢已有309家世界500強企業。不斷強化的500強體系為武漢擴大有效投資、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堅實項目支撐,也成為武漢發展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石。
2023年,湖北最大紡織服裝供應鏈平臺“華紡鏈”總部落戶黃陂區漢口北。華紡鏈由卓爾智聯集團聯合長江產業集團、武漢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武漢木蘭投資集團等國資平臺、珞珈梧桐創投和嘉紡基金等社會資本共同組建,成為湖北省最大的紡織服裝供應鏈公司。落戶三個月,這家公司即吸引5000家入鏈企業。這背后是武漢供應鏈實力的有力證明。
實際上,政企聯合建成的“華紡鏈”不僅促進了武漢市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還為全國紡織服裝供應鏈提供了參考方案。2023年8月18日,“柯橋優選—好面料柯橋造”走進武漢對接會在武漢舉行。其中,柯橋擁有大量具備研發能力的優質面料商,而武漢則有大量紡織服裝生產企業。通過該活動,雙方成功打通了服裝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商貿合作,并實現了供需雙方的互利互贏。
武漢市從產業鏈需求的角度出發,從搭建到賦能再到企業落地和可持續發展環節進行全面強鏈補鏈的做法,為中國民營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思路。而“民企100強”“制造業50強”和“科技創新50強”的企業成績單,也證明了這一發展思路的可行性,并為中國各地區助力民營企業發展帶來了一個個嶄新的案例?!?/p>
(以上圖表來源:《2023武漢民營企業100強 民營制造業企業50強 民營企業科技創新50強分析報告》)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