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復蘇計劃(下)——反思2008年的崩潰風潮﹙四﹚
創造更多貨幣供應是應對信貸崩潰的正確措施,這也是美國國內正在采取的做法。那么在國際上為什么不可以這樣做?
責任編輯:余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08年改變了世界。本報獲授權,獨家刊發國際著名投資人索羅斯最新反思的中文版
不僅美國愿意長期維持對外赤字,其他國家同樣愿意長期保持順差。當前的金融危機不僅結束了這種發展模式,而且向人們顯示了這樣一種體系是多么不公——美國是危機的發源地,外圍國家受到的損害卻更嚴重
銀行資金
應當在全系統內部強制執行銀行重新注資方案,就像亨利·保爾森所做的那樣。注資完畢后,最低資本要求應降至如6%,這樣會鼓勵銀行的放貸欲望。他們會迫不及待地抓住目前豐厚的差額。經濟將重新啟動。每個人手中都有充足的流動性,同時迫不及待地要加以利用。到那時,隨著通脹腳步的迫近,最低資本要求將提升至8%,而后更高,并以此來降低銀行系統的杠桿率,長期來看這是一個值得期待的目標。
如果當初以這種方式執行美國的救市計劃,也許可以用原先撥付的7000億美元甚至還用不了那么多即可完成銀行系統的重新注資。不幸的是,那7000億美元已經花掉了一半,而情況較之以前卻惡化了許多。兩個月前完全可能的方案今天已經不再現實。這就是金融危機的顯著特點:某項措施在某個時點上看似恰當,但在很短的時間內機會可能稍縱即逝。
銀行體系現有的市場資本總額不會超過1萬億美元很多,但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窟窿可能不止這個數。在這種情況下,根本不能指望公眾會心甘情愿地接手注定要落入政府控制的銀行股票,政府將不得不利用區分好/壞銀行的方法:受損資產、現有股權和次級債將留在壞銀行里,而好銀行則將獲得新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