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談縣域教育:要給沒有能力進城的學生一定的教育發展空間
“有一次回老家,鄰居小孩告訴我,我的初中班主任被學生打了,在教室后面擦眼淚。我讀書時,她很威嚴,我非常尊敬她,這樣的反差讓人很震驚?!?br />
“一些中西部地區的縣域地方財政不足以支撐公立教育發展。地方政府一方面有招商引資的任務指標,另一方面又要保證教育供給,處在多重壓力之下?!?br />
“教育城鎮化要以合理的速度推進,一方面要尊重自然流動規律,老百姓有能力進城、想進城,要尊重他們的選擇;與此同時,也要看到人為因素推動教育城鎮化所帶來的負債、維護成本高、學生適應難等問題?!?/blockquote>責任編輯:吳筱羽
2021年3月2日,云南保山騰沖,一所鄉村小學里,準備睡覺的學生。
2017年5月,還在華中科技大學讀行政管理博士的雷望紅,正在為博士論文尋找選題,她第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基層教育。
這個決定源于一次“震驚”。她從江漢平原的鄉村學校里走出,一路求學念到博士,卻在回鄉時聽說學校已不復當年模樣,學生打架、升學率走低,初中班主任竟挨了學生的打,在教室后面擦眼淚。
此后,雷望紅走訪了江蘇、浙江、湖南、甘肅、河南等地區的縣域學校,她發現這種現象并非特例。她察覺到,基礎教育的末端正在發生一些劇烈變化,而這些處于末端的變化,悄然無聲。
教育城鎮化浪潮下,農村學生涌入縣城,而村鎮中剩下的往往是無力負擔進城就讀成本的孩子,他們中的一些人不愛學習、不服管教,近乎自我放棄,老師也很頭疼,雙方都處于沒有出路的迷茫之中。
雷望紅認為,對于縣級政府而言,教育城鎮化的主要目標是地區發展,即通過吸引農村學生進城就讀帶動農村人口進城買房和消費,以此促進土地財政的閉合循環,最終推動地區經濟發展。但從實踐看,教育進城并沒有如預想的那么大幅拉動地方經濟發展,卻導致了一些學生被剩在鄉鎮中。
她發現,中西部省份、東部省份的縣域在推進教育城鎮化過程中,發展路徑也不盡相同:東部地區公私教育更為均衡,中西部地區的私立教育相對更強。
為何會存在這種地區差異?教育城鎮化經歷了至少十年發展,效能如何?這股浪潮之下,被剩下的孩子應該怎么辦?雷望紅如今已是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圍繞相關議題,她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
經濟基礎決定縣域教育發展路徑
南方周末:你當時是如何關注到縣域教育問題的?
雷望紅:有一次回老家,鄰居小孩告訴我,我的初中班主任被學生打了,在教室后面擦眼淚。我讀書時,她很威嚴,我非常尊敬她,這樣的反差讓人很震驚,加上老家這些年升學情況不太好,社會上關于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討論也很激烈。當時我們團隊一直研究基層治理,還沒有人研究基層的教育議題。
2017年5月之后,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