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術課還給孩子?一所廣東鄉村學校的實驗
張耀仁理解家長的想法,美術無用,還不如多做幾道題目:“家長肯定說,我兒子數學才85分,你能不能美術課的90分鐘不讓他上,他可能就考90分了?!?br />
一些老師一邊創作,一邊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實際上,他們已經很多年沒有真正碰水墨了。
發自:中山
責任編輯:劉悠翔
“這不是什么‘好’學校!”
一位中山出租車司機面色篤定,下了判斷。路上,他談起這所坐落在中山市五桂山腳下的桂南學校,言下之意,這所民辦中小學,升學率一般。
同樣的故事聽得太多了。設計師兼學校美術組老師張耀仁也只得無奈一笑,到底什么是好,什么是壞?
“成績”總是大部分人的唯一標尺。張耀仁不這么想。他身材消瘦,五十多歲,來桂南學校五年多了。老P,人們愛這么喊他,他是河南人,在廣東待了三十多年,前幾年定居附近的旗溪村,與桂南學校校長石磊在這個話題上一拍即合:“鄉村的孩子需不需要美育?”
桂南學校學生作品。
獨立藝術家、策展人關勇四十多歲,身材頎長,喜歡穿草編涼鞋。他從十九歲開始便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在珠海、廣州、澳門等地的幼兒園、小學、美術館工作。后來,他也以藝術總監的身份參與到這場微型鄉村美育實驗之中。
最初,桂南學校有40多個班,1700多名學生,3名美術老師,卻沒有一間美術教室。2018年7月,桂南學校拿出一樓的六間教室改為美術教室?,F在,這所學校已經有8名專職美術老師,擁有四個工作室和一間圖書閱覽室。教學內容涉及國畫、版畫、陶藝、剪紙等。桂南的校園還建有一間微型美術館,里面擺放著學生們的作品。
探訪此地時,南方周末記者驚訝于藏在校園的美術作品。這些作品擺滿了校園,大量泥塑作品晾曬在地上,版畫作品貼在墻上,裝置藝術掛在走廊里,手工作品貼在屋檐下。這些作品頗有童趣,數量最多的是泥塑,有杯盤碗盞、瓶瓶罐罐,也有各種造型奇特的泥塑小人。
桂南學校教學樓走廊上的學生美術作品。
在綜合工作室,編織、縫紉、刺繡等工藝品在此完成;民間工藝工作室展示著學生做的陶瓷、泥塑;民間美術室,擺滿了學生們的版畫、剪紙等;在綜合繪畫工作室,能看到出自學生之手的國畫、水彩、油畫等作品。
桂南學校的學生版畫。
如果在鄉村穿行,也能看到學生們的作品?!昂⒆拥臇|西是自然的東西?!睆堃手钢l間小路沿途的學生作品說,“(過去)很多墻上的繪畫是比較生硬的?!?/p>
2023年8月,關勇等人開啟了一項鄉村教師計劃,為那些來自鄉村的一線教師提供教學上的支持,計劃兩年內完成培訓一千個老師的計劃。張耀仁說:“做千人計劃,恰恰因為我們認為(美育)人是最重要的?!?/p>
“沒干過木工就干木工,沒玩過泥巴就玩泥巴”
本地孩子多選擇去開在鎮上的公立學校,桂南學校招來的學生基本上為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弟。這些學生大多來自四川、湖南、安徽等地。他們的父母背井離鄉來到珠三角。學生在上課,父母便在附近街市賣東西,在工廠上班、打零工等。
張耀仁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每個學期都會有學生離開。父輩們離開打工地,孩子們也像鳥兒一樣飛走了。學習成績與美術無關。張耀仁說,他們并沒有向學生家長透露美術課程的想法。他理解家長的想法,美術無用,還不如多做幾道題目:“家長肯定說,我兒子數學才85分,你能不能美術課的90分鐘不讓他上,他可能就考90分了?!?/p>
關勇有個觀點,關于課程,國家統編的美術教材始終是基礎,占到課程的七成。剩下的三成,教學團隊進行外延和擴展。一到九年級的18本教材內容被打散,與四個工作室重新建立聯系。隨著年級增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