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淋巴瘤日:重視淋巴瘤長期規范治療,助力慢病化管理
世界淋巴瘤日:重視淋巴瘤長期規范治療,助力慢病化管理
9月15日是世界淋巴瘤日。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持續加深,老年惡性血液病的患病人數也在逐年增加,其中尤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LL,以下簡稱 “慢淋”)和套細胞淋巴瘤(MCL,以下簡稱“套淋”)兩種血液腫瘤在老年人群中高發 ,不僅嚴重影響了患者的銀齡生活,更給他們的生命健康帶來了嚴重威脅。
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常委、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及江蘇省人民醫院宿遷醫院血液科主任李建勇教授表示:“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套細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兩個亞型,其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雖診斷難度高,兇險程度、復雜程度也較高,但隨著腫瘤基因組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精準醫學的飛速發展,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套細胞淋巴瘤的診療也開啟了個體化診療的新篇章,尤其是不斷涌現的靶向療法豐富了患者治療選擇的同時,也不斷在長期治療的安全性和生存獲益上給予了患者莫大信心?!?/p>
慢淋和套淋早期癥狀隱匿且易復發,患者亟需高質量的長生存
數據顯示,我國慢淋的發病率為 0.54/10 萬,而套淋約占中國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的 2-6%。由于早期癥狀較為隱匿且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不足,通?;颊叽_診時多為晚期。
李建勇教授指出:“患者可通過血常規等檢查早期發現是否有淋巴細胞的異常,再通過針對性的檢查確診是哪一種亞型的淋巴瘤?,F在淋巴瘤越分越細,也有專門看淋巴瘤的醫生了,就我們醫院來說,2009 年初診的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連 50 例都不到,但去年初診了近 500 例,這也說明我國包括慢淋在內的淋巴瘤的發病率在逐年升高?!?/p>
由于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套細胞淋巴瘤的患者多為中老年,這部分人群本身就可能患有其他系統基礎疾病,盡管患者對初始治療敏感,但難以耐受傳統化療,復發率仍較高。數據顯示,我國淋巴瘤患者的平均 5 年生存率不足 40%,其中,套細胞淋巴瘤患者生存時間 10 年以上的僅占 8%,接受常規化療患者的 5 年生存率低于 30%,中位總生存期約為 69.6 個月左右。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雖有 10 年,但不同患者的預后呈高度異質性,在實現長生存之路上仍“舉步維艱”。
李建勇教授介紹:“對于像慢性淋巴白血病和套細胞淋巴瘤等淋巴瘤,我們治療的目標是盡可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是我們血液病中進展最快的疾病之一,而套細胞淋巴瘤兼具惰性和侵襲性的特征,雖然一線治療的化療、免疫化療等手段一定程度給患者帶來了生存獲益,但仍有不少患者效果欠佳,使疾病進展或復發。因此,慢性淋巴白血病和套細胞淋巴瘤的二線挽救治療非常重要?!?/p>
靶向療法助力慢淋、套淋慢病化,守護患者銀齡健康
據專家介紹,當前靶向治療是目前淋巴瘤臨床實踐中的核心治療方式,我國淋巴瘤診療已進入靶向精準治療時代,患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結合自身情況選擇個體化診療方案。
當前,淋巴瘤的治療方案有很多,即使是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套細胞淋巴瘤這樣發病率較低的淋巴瘤,也可從靶向治療中獲益,例如單雙抗藥物,ADC 藥物, HDAC 抑制劑、BTK 抑制劑、BCL-2 抑制劑等小分子靶向藥物以及 CAR-T 等層出不窮。其中, BTK 抑制劑作為治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套細胞淋巴瘤的靶向療法之一,主要通過抑制腫瘤細胞復制和轉移所需的布魯頓酪氨酸激酶(BTK)的活性發揮抗癌作用,給患者帶來了新希望。
李建勇教授指出:“靶向療法的出現,使得患者的期待已從‘活得長久’逐漸升級為 ‘活得長久,活得更好’。但由于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套細胞淋巴瘤患者多為中老年人,長期用藥、不間斷治療給患者帶來的痛苦也不容忽視,如使用 BTK 抑制劑的過程中,應注重發生房顫等心血管事件風險和出血風險,除考慮患者的年齡、體能狀態及遺傳等預后因素外,還要綜合考慮既往治療方案的療效,持續緩解時間及耐受性等因素?!?/p>
在談及淋巴瘤患者長期治療依從性時,李建勇教授表示:“這是一個多層次的話題,首先,靶向性更強、副作用更小,特別是房顫、高血壓等心血管事件風險小的靶向藥物,病人往往更容易接受和堅持長期治療,但創新藥物的價格大都數患者難以承受,所以國內醫保政策非常重要,如盡快讓療效比較好的、副作用小、使用方便的藥物醫保能覆蓋,實現患者可及。其次,醫生也要細致地跟患者和家屬強調堅持用藥的重要性。此外,患者家屬要給予患者更多關心,提醒患者規范用藥等?!?/p>
為更好地實現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套細胞淋巴瘤的慢病化管理,除規范治療外,患者還要堅持終身觀察和隨訪。一般情況下,患者治療達到臨床完全緩解后,第一年和第二年每 3 個月復查一次,第三年起每 4 個月復查一次,當出現癥狀或體征就要隨時就診。此外,積極應對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營養也十分重要,相信隨著醫療的不斷進步,實現淋巴瘤的“治愈”也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