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規仍是企業社會責任最基礎的要求——8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8月,企業販賣客戶信息、哄抬藥價等事件引發社會熱烈討論。企業知法犯法,多次違規,不僅暴露了責任管理漏洞,更應從根源上警惕責任意識的缺失。
責任編輯:邢志彤
8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涵蓋了信息安全、知識產權、商業賄賂、產品質量、環境保護、碳減排、安全事故、信息披露等多個方面。多數涉事企業屢次違規,反映了企業內部監管的不到位,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企業責任意識的淡漠。
本期,我們邀請了商道融綠董事長、商道咨詢首席專家郭沛源博士和社會價值投資聯盟(深圳)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李文女士,對8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的整體特征和典型事件進行了討論。
南方周末:8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反映了哪些新的特點或趨勢?
李文:一是負面事件多數來自直接面向消費者的企業,二是與公司治理(公平運營)和人的權益(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的負面事件占比較大,三是環境污染及安全事故這類傳統風險依然存在。
郭沛源:本月有三起事件和公平運營相關,值得重視。具體分析,涉及版權、反商業賄賂問題。版權之于圖片和影視服務公司,反商業賄賂之于醫藥公司,都是最基本的合規問題。再次說明,合規仍是企業社會責任最基礎的要求。
南方周末:“58集團涉嫌大量販賣畢業生簡歷”事件獲得了專家們的一致投票,反映了什么問題?
李文:該事件屬于企業“監守自盜”知法犯法,事關數量巨大的學生個人隱私信息,性質惡劣。作為平臺性企業,如此操作掙的是黑心錢,表明企業文化、公司治理和內控存在嚴重問題,不擇手段漁利,危害極大,法理不容。有關部門應予嚴查和處置,該類企業也應公開道歉并深刻反思,從制度上根本杜絕此類行為再度發生。
南方周末:8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中有兩項環境違規事件,特別是“爾康制藥孫公司海外發生廢水滲漏被罰”還涉及企業在海外的環境履責。企業在海外履行環境責任應該注意什么?
李文:一是企業應在海外運營中消除僥幸心理,更不要拿國內蒙混過關的手法去海外胡作非為;二是出海就要熟悉國外環境方面的法律法規,按照國際規則運營,將環境評價和管理納入公司管理體系當中,與財務管理和生產經營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三是出海企業在內部要樹立環保理念和加強ESG管理,及早對公司的環境風險進行識別與評價,及早建立環境管理體系,加強環境管理投入,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環境風險。
南方周末:如何看待“21家中國企業因無法兌現科學碳目標相關要求而遭除名”?
郭沛源:這提醒企業在加入可持續發展倡議、做出相關承諾之前,要充分研究倡議的硬性要求、承諾實現的可操作性。否則可能會面臨聲譽風險。此外,這也折射出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領域“反漂綠”的高度關注,特別是通過購買碳匯實現碳中和的行為,爭議漸多。
8月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
一、58集團涉嫌大量販賣畢業生簡歷
涉及領域:消費者權益
事件:8月9日,有媒體報道其從58集團內部獲取的資料顯示,該公司假借招聘之名,收集新華英才招聘平臺的學生簡歷,高價賣給培訓機構,一年多牟利超200萬元,近20家企業向其采購簡歷,包括某巨頭物流公司、飲料行業獨角獸及企政單位。
警示:2021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實施,對非法收集、處理個人信息的行為進行了更加嚴格的界定。企業應加強內部客戶隱私保護與信息安全的管理,完善制度與流程、落實責任。
二、視覺中國再陷版權爭議
涉及領域:公平運營
事件:國際知名星空攝影師戴建峰發微博“喊話”視覺中國,稱因使用自己拍攝的照片而被視覺中國索賠8萬余元。此前,視覺中國就曾因中國國旗、國徽等被其納為版權所有而被共青團中央點名。據悉,2022年視覺中國申請仲裁的涉案金額占其凈利潤的23%。
警示:知識產權保護是文化內容產業的核心議題。本事件警示企業在使用創意內容時要就其來源、流程、用途的合規性進行充分審查。同時,企業可正當維權,但必須遵循合法和公平的原則,濫用訴權也要承擔法律責任。
三、三家藥企涉嫌套取超40億資金
涉及領域:公平運營
事件:國家審計署赴廣東調查的審計報告顯示,2021年至2023年5月期間,麗珠制藥、一品紅和一方制藥3家藥品生產企業向1936家第三方商務推廣公司支付費用,假借服務費用等名義套取資金40.77億元,增加藥品綜合成本,推高出廠價格。
警示:藥品不僅是商品,更是救死扶傷的公共產品。醫藥企業蓄意抬高藥品價格,破壞了藥品市場的價格秩序,更降低了藥品的可及性,嚴重危害消費者的權益。藥企如果將追求利潤置于公眾健康之上,將失去立足之本。
四、張亮麻辣燙被曝使用“假羊肉”
涉及領域:消費者權益
事件:消費者在張亮麻辣燙門店以18元/盒的價格購買羊肉,店員表示,該產品是廠家統一配送,如假包換。但送檢后“羊肉”卻檢測出“豬肉和鴨肉”成分。經查證,此舉系某些加盟門店私自采買食材。
警示:“掛著羊頭賣豬肉”——餐飲企業作為連接餐桌與供應鏈的中樞,如何讓食品安全性更加透明?一方面可通過強化供應鏈管理,以嚴格的管理措施來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另一方面,商家對食品的承諾可以通過形象的方式傳遞給消費者,讓食品安全更加可視可感。
五、爾康制藥孫公司海外發生廢水滲漏被罰
涉及領域:環境保護
事件:8月1日,爾康制藥全資孫公司鳳凰實業下屬工廠在柬埔寨雨季期間環保池發生滲漏,導致少量污水流入馬德望河。柬埔寨環保部要求遷移工廠至離馬德望河水源地10公里以外,繳納環境影響補償款46.86萬美元。
警示:在海外經營中,企業的環保責任會被突出放大。一個疏忽大意,不僅使企業蒙受嚴重損失,還會影響與當地政府和社區的關系。因此,企業不僅要在建廠選址時充分評估當地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也要在運營中做好日常檢查工作,特別是針對緊急情況、氣候風險等做足預案。同時,也應加強與當地相關方溝通,為解決問題增強互信與合作。
六、21家中國企業被科學碳目標除名
涉及領域:環境保護
事件:科學碳目標倡議(SBTi)作為全球領先的企業減排指導框架,8月初將21家中國企業除名,主要原因是其未在規定期限內提交符合科學碳目標標準的目標。秦淮數據、惠州TCL移動通信、中通快遞等國內知名公司均在列。
警示:SBTi為企業在承諾設定科學目標之后留出了24個月的時間來具體制定目標,其本意是為了讓企業有充足的時間規劃達成目標的具體方案。然而,有許多企業消費了SBTi帶來的“綠色”價值,卻無法履行其“綠色”承諾。這不僅有“漂綠”的嫌疑,更辜負了相關方對企業的信任。與其盲目承諾,不如腳踏實地,制定符合自身發展路徑的減碳方案。
七、啟迪環境子公司遭環保罰款近900萬元
涉及領域:環境保護
事件:8月23日啟迪環境公告稱,控股子公司包頭鹿城水務有限公司因污染物排放日均值濃度數據連續超標而被當地環境局處以罰款合計近900萬元,并將在36個月內無法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在包頭生態環境局現場調查中,該公司化學需氧量、總磷、總氮的日均值數據均超標,并在整改后仍然超標。
警示:涉事企業污水在處理后仍然超標,并連續多日超標,反映了企業排放物監控與管理的嚴重缺失與責任意識的淡漠。企業的環境責任不僅是一項合規要求,更是企業確保長期可持續經營和獲得盈利的重要因素。如何看待合規、管理與企業長期發展戰略的關系,值得企業深刻反思。
八、延川縣新泰煤礦發生一起閃爆事故致11人遇難
涉及領域:安全與健康
事件:8月21日晚,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新泰煤礦發生一起閃爆事故,已致11人遇難、11人受傷。涉事企業曾因多項安全隱患、多次水污染問題被處罰和責令整改。8月29日,國務院安委會決定對該起重大事故查處實行掛牌督辦。
警示:采礦作為高風險行業,企業本應將安全視為首要任務。但事故直接暴露了涉事企業安全管理的嚴重缺陷。更值得警醒的是,涉事企業歷史上安全問題堆積,說明企業對安全問題長期不重視。企業應厲行整改,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障員工的生命安全。
九、冠農股份虛增營收逾20億元領550萬罰單
涉及領域:責任治理
事件:8月22日,冠農股份收到新疆證監局出具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據披露,冠農股份在2021年財報及2022年半年報中虛增營收共計逾20億元。公司及三名責任人共計被處罰款550萬元。
警示:涉事企業試圖通過蓄意虛增營收蒙騙投資者、監管等利益相關方,以亮眼的業績掩蓋經營的虛弱。在經濟整體下行的大背景下,企業尤應避免掉進“短期主義陷阱”。將目光放長遠,將資源投入到人才、創新、管理等增強企業長期競爭力的領域,企業經營才能實現長期的可持續,贏得持久的市場信任。
十、追光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未經授權使用原創素材
涉及領域:公平運營
事件:電影《長安三萬里》藝術設定集中未經授權使用“EXCA_包小汪不開班”的個人作品《伎樂天》。核實后,追光動畫向原創設計者公開道歉,并達成協議,將《伎樂天》有償授權給電影《長安三萬里》項目及周邊使用;《伎樂天》完整版權仍屬于原作者所有。
警示:對文化企業而言,保護知識產權和尊重原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侵犯他人知識產權不僅可能導致法律訴訟和巨額賠償,還會對企業的聲譽和公眾信任產生負面影響。因此,企業應當確保創意和設計過程合法合規,并充分尊重知識產權,避免潛在的法律和聲譽風險。這也有助于維護行業的創作生態,促進更多原創作品的涌現。
評選方法和流程
“月度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評選采取專家投票法。月初,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收集、整理上月發生的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并從中篩選出候選事件。之后,隨機邀請9位智庫專家進行“背對背”投票,按總得票數由高到低評出“月度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