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昆蟲記》:像昆蟲一樣感受世界 | 初中組二等獎
作者:黃鈺淳 學校: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龍崗學校
第三屆南方周末“閱讀新火種”中學生讀后感征文活動
獎項:初中組二等獎
作者:黃鈺淳
學校: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龍崗學校
指導老師:鐘廣權
大自然流露真情,法布爾的《昆蟲記》剛好能詮釋這一點。在他的筆下,昆蟲好像不止停留在草叢里,綠葉間,樹冠上,它們還游蕩在人類的世界里,與人類的情感融為一體。
《昆蟲記》是一本記錄昆蟲的習性、本能、繁衍與死亡的生物學著作。在這里,你可以看到昆蟲生兒育女直到朝生夕死,也可以看到昆蟲對生活獨特的眼光。法布爾對昆蟲情有獨鐘,他刨根問底地對昆蟲進行研究,每個結論都信而有證,要是對此研究尚不清楚,也不會斷然烙下結論,這是對待科學的嚴謹細致,也是他對昆蟲的熱愛。
法布爾在文中講過“我們所謂的美丑、臟凈,在大自然那里都是沒有意義的”圣甲蟲滾動的糞球是圣甲蟲幼蟲的居所,那兒為它們提供富有營養的汁液,圣甲蟲媽媽為保護幼蟲,提供營養需要不停的滾動;意大利蟋蟀身體細長,瘦弱,顏色蒼白,但這正適合夜間活動的需求。在夜晚它會開始唱歌,如有人驚擾,它便改用腹部發聲,聲音強弱不定,易產生錯覺,讓天敵難以尋找到它。昆蟲為了生存演變自己的形態,它們的本領不關乎美丑。如果只在乎自己的外表,那在大自然里也就會被淘汰了,人也亦是如此。
法布爾對昆蟲仔細的研究,打破了人們對《蟬和螞蟻》這個故事的觀念。小時候經常聽這個故事,認為蟬懶惰,在該勞動的時候卻沉浸于閑暇時光,我們應該要像螞蟻一樣不失時機的辛勤勞動。但是在法布爾的筆下卻不然,他認為兩者相反,后者才是懶惰自私的象征。蟬在樹上鉆孔吸取汁液,而螞蟻就咬蟬爪,爬蟬背,撓蟬角,蟬被折騰的不耐煩才離開,螞蟻就順其自然成了井水的主人。
法布爾不單單只是對昆蟲進行觀察,他還換上了昆蟲的視角,了解昆蟲的相愛相殺,朝生夕死,目睹昆蟲的一生與瞬息,體味昆蟲與人類共通的情感。
我與昆蟲最近距離接觸的一次,是在前年的冬末春初時。我在老家的院子里發現一只蝴蝶,它躺在地上,起初我以為它死了,我走近看它,翅膀撲騰了一下,黑色的翅膀里有幾塊帶顏色的半點,紅色的離身體較近,白色的在前翅上,黃色的在后翅,顏色單調卻讓人悅目。與法布爾文中的大孔雀蝶相比,大孔雀蝶要比這只蝴蝶大上十倍。后來我查閱了資料,這種蝴蝶名報喜斑粉蝶,寒冷的冬季是它們繁殖的高峰期。我靠近仔細觀察了一下,它的體型沒有半個巴掌大,幾只腿蜷縮在一起,我想應該是斷了。斷了腿的蝴蝶難以再次起飛,甚至致死。我把它帶到院子外的一叢較隱蔽的草堆里,放到一塊石頭上,它倒在石頭上不能起身,對它我也無能為力,只好離開。
近傍晚,我到陽臺玩耍,發現空中有一只蝴蝶,和先前那一只長的一樣,我以為它活了,我便把手舉起來想它揮舞,它緩緩地飛過來,停在我的手臂上 ,我感到有些驚奇,激動的的心加速得跳著,蝴蝶停在我手上一會兒就飛走了。我跑到院子里去尋先前的那只蝴蝶,發現它還在原地,剛才激動的心像是被潑了冷水一樣一下變得平靜。我也沒能力救他,初春也時常刮冰冷的風,只祈禱它能度過這個夜晚。第二天一早我就跑去找這只蝴蝶,它跌到石頭一旁的草堆里,一動也不動,和我預想的結果一樣,只能為它感到悲傷。
大孔雀蝶壽命四五天,體型最大能達到五十多厘米,它們一生只為尋找自己的配偶。而報喜班粉蝶壽命能長達一年左右,體型嬌小至幾厘米。兩者截然相反,但不顧一切為了愛情與患難之交的友誼,這些與生命轉換的情感,何嘗不是同樣的珍貴。用法布爾的話說“結束是為了開始,死亡是為了生存”蝴蝶是脆弱的生命,大自然中不免要接受這種殘酷的現實,一個生命的離開也代表另一個生命的出現。
扒開一片草叢;撥開一片樹葉;鏟開松軟的泥土;抬起沉重的石頭?;蛟S你發現的不只是倉皇逃竄的昆蟲,而是人性與蟲性的交融。
達爾文用一生的精力,打開了一扇與昆蟲交流情感的大門。如果愿用心去觀察昆蟲,會發現昆蟲對生命的情感表現的淋漓盡致,危險時的機智,交情時的真摯和生存時的理智。當我們俯視昆蟲在泥地上爬行時,不妨靠近它們,像它們一樣感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