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騰躍唯善不破 | 初中組二等獎

作者:李一潯 學校:廣州大學附屬中學黃華路校區

第三屆南方周末“閱讀新火種”中學生讀后感征文活動

獎項:初中組二等獎

作者:李一潯

學校:廣州大學附屬中學黃華路校區

指導老師:李湘吉

礦難常出的地方有了安全的“無人礦車”,與聲音隔絕多年的老人第一次戴上了助聽器,從未上過網的鄉村孩子和飛上太空的宇航員直播連線……科技,讓人類邁向新紀元。但科技發展的迅猛之態也給人們帶來了不少“副作用”,有的是在所難免的 BUG,但更多的則是人性之惡源。

《南方周末》今年8月發表的一篇文章提出問題:幾乎無所不能的人類,如何在多歧路的復雜科技文明社會變遷中尋找“今安在”的答案?這篇名為《站在新的文明入口,科技該如何向善》的文章用 3783 個字深深捆住了我的思緒。我作為一個高科技深度愛好者,雖是初中生,但亦常常思考一個問題:都說科技要向善,如何向?向何處?思考觀察辨析很久后,我最簡單的答案就是:科技必須滲入日常,不能歇斯底地逐利,也不能讓追求科技極致的心毫無秩序地走向無邊膨脹。

震驚我的是一張照片

我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被科技震驚,不是小學一年級時在市中心大屏前看火箭發射,也不是看無人駕駛飛機劃破長空,而是我五歲時,被一張照片驚艷:2015 年,歐洲航天局(ESA)宇航員格斯特發布了一組在太空拍攝的地球景觀照片:地面的燈光如一道流動的火蛇纏繞地球,在黑暗中如同星河般璀璨。當時的我就想,人類腦洞無可限量,一定會被更炫更無敵的科技實現無數個可行性。果真,這些年,科技發展光速發展、迭代,神秘的科學家們也成了家喻戶曉引領潮流的“明星網紅”,他們所說的話常常能掀起一場熱點風暴。

20年,科技發展速度和程度超乎想象。20 年前,世界才剛剛聯網,如今,我們已經在享受 AI 技術創造的“科幻生活”場景,再往后 20 年,我們恐要在元宇宙里交互生活,我甚至期待用意念來和外星人開場辯論賽……而且,最讓人欣喜的事,科技深深造福了人類——

據了解,目前我國的殘障人士總數超過 8500 萬,占全國總人口 6.34%。我們之所以很少在公眾場所遇見他們,不是因為他們的數量之少,而是由于公共設施不夠完善、社會服務難以保障,殘障人士很難真正融入我們的正常生活,所以他們的身影就很少出現。

“對于他們中的很多人來說,生活只是一面窗,想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痹诖饲暗囊淮尾稍L中,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會理事、四川圓夢助殘公益服務中心理事長熊紅霞如是說。

那么,科技的發展,讓這口新鮮空氣變得不再奢侈。比如,在央視頻上崗的騰訊 3D數智人聆語出現在北京冬奧會上,在央視新聞與朱廣權“搭檔”的百度智能云 AI 手語主播也成了冬奧會的得力助手,它們讓我國近 2700 萬的聽障人士得以體驗了一把賽場上的“速度與激情”。

但是,讓人擔心的科技犯罪也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日晝一一比如說,以ChatGPT 所代表的生成式AI,越來越多的人對于其雙刃劍效用感到擔憂。如今,這一擔憂似乎正被不斷出現的案例所驗證,科技被濫用帶來的惡果比以往更大,成本卻更低,聽過一句話不明覺厲:為何高科技的東西總是被騙子先用?

所以,有的人說:科技的進步未必等同于焦慮的緩解,有時甚至加重焦慮。19 世紀初英國工人為了保住飯碗而搗毀機器。如今,ChatGPT 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讓數以億計的人面臨工作崗位被取代的威脅。大數據讓隱私安全困擾了千行百業,人工智能的倫理和道德考量此起彼伏,而社會數字鴻溝和科技農民問題也久困不解

科技進步的最高意義

雖然我還在象牙塔中被“保護”著,似乎離被社會毒打、被“科技”毒打的日子還長,但世界變化多端的樣子讓我對科技相當著迷,有時候我也會替大人們著急。

我的父親就是一名 AIGC 領域的運營人員,他和我說,科技的本質,從來不是取代人類本體,而是更高效的開發自然環境和從工作中解放人類,從而讓人類感官更舒適,這即是科技向善的本意。讓人類生活更安全、更舒適,是賦予所有科技進步最高意義。也誠如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邱澤奇說:“科技向善不僅是科技公司的責任,也不僅是大公司的責任,而是所有公司、政府和社會的共同責任?!奔仁秦熑?,便要先有意識,而意識,從此時此刻,便可以樹立。

這個暑假,我在每年高校畢業生達一百萬人的武漢參加了兩個AI創意大賽籌備工作,也參觀了近十個產學研一體的科創企業,他們無論是工作還是茶余飯后,都經常把“科技向善”掛在嘴邊,這應該是他們發展的愿景動力,也是一種責任和使命吧。

縱觀各界對科技向善的理解和實踐,我更加篤定:科技犯罪的殺手锏其實是科技向善的初心,科技人的研發和應用者的推廣,都需要這顆初心。更重要的是,科技企業要保持“做好事”的初心,說到底,科技向善就是人心向善。

就如同《南方周末》這篇文章提到的某大廠“廠長”的想法一樣:“我們談科技向善,既要談科技不作惡,還要談科技如何創造善;既要想如何為更多人創造價值,還要想如何為少數人行善。人生路上遍布著裂縫,里面除了殘障人群、心理患者、被拐群體,還有老年人、兒童、低收入人群、災民等許許多多的弱勢群體——而他們,都在等待自己的小小世界被光照亮?!?/p>

那一刻,我們會謙虛很多

萬物發展,怕就怕在極端。不能因為科技犯罪案例增多,就抗拒科技發展。就好像前陣子,大家說 AI 技術讓很多人失業了,一時間又吵吵鬧鬧。其實,科技創新如同分娩,會伴隨陣痛,但我們更應該關注誕生的新生命。我們大可以在保持必要警惕的基礎上,放下對新科技洪水猛獸式的恐懼。不要陷入道格拉斯·亞當斯般“科技三定律”的迷思。

一切的科技都是人的延伸??萍甲屓藗兊纳钭兊酶?、更便捷、更高效,是善;讓人類與自然的相處更和諧,維持生態穩定,是善:不濫用用戶數據,保護數據隱私,是善;利用科技應對各種突發事件,也是善……科技與人的命題,是人類永恒的追問,也是歷史向前的動力。人類對科技的探索,對宇宙的遠征,是對未知的求索,也是對自我的審視。

想起《流浪地球》導演郭帆說的:“當我們真的離得那么遠,在太陽系邊緣去回望地球的時候,它就是一個小點——那一刻,我們會謙虛很多。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