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可抗疫?清代嶺南檳榔是如何傳入湖南的

湘潭為清代嶺南檳榔北上的主要集散地。乾隆四十四年至同治二年的幾次湘潭大疫,促成嚼食檳榔習俗的形成,關鍵人物則是湘潭知縣白璟。過去有些學者因為白璟籍貫奉天而懷疑業內傳說的真實性,可以理解,因為他們沒有留意白璟與廣東的淵源。

責任編輯:劉小磊

2017年10月26日,海南萬寧一檳榔加工廠,農戶正在整理剛收購的檳榔。(視覺中國/圖)

嶺南地區嚼食檳榔的習俗,與其藥用價值有極深關系。湖南湘潭人嗜食檳榔,最初也是出于治病抗疫需要,只是一旦形成習慣就不能停。湘潭為清代嶺南檳榔北上的主要集散地。乾隆四十四年至同治二年的幾次湘潭大疫,促成了嚼食檳榔的習俗。據業內傳說,引進檳榔的關鍵人物是湘潭知縣白璟,白璟之父白為璽曾任廣東英德知縣,這是嶺南檳榔被引入湘潭的特殊機緣。

辟瘴即是防疫

檳榔的藥用價值,古人早有認識,東漢南海人楊孚《異物志》已記載食檳榔可以“下氣”助消化,此后有關檳榔可以下氣、消脹、驅蟲、辟瘴、治疫的文獻記載,層出不窮。湘潭大學張恩迅、申玲玲《瘴氣、瘟疫與成癮:地方社會變遷中檳榔食俗的傳播與重構》一文,全面梳理了歷代有關檳榔藥用價值的論述,并指出:“唐宋時期檳榔是伴隨中央政權開發嶺南的除瘴工具,清(代)民(國)時期檳榔是見證近代中國商貿網絡發展與地方社會變遷的治瘟藥材?!贝颂幍摹爸挝痢薄俺巍?,換言之就是防疫治疫。無論是閩粵還是湖南,嚼食檳榔,最初的正當理由是防疫治疫,這并不排斥一些人為尋求快感、出于禮儀需要而食用檳榔,三者可以同時并存。

古人多用藥用植物辟瘴防疫,明末清初有人傳播吸煙可以辟瘴的說法。清代湘潭文人朱聲亨寫過一篇《蔫說》:“呂宋產蔫葉,剉而吸之,謂能辟瘴?!毕嫣度税褵熑~叫做“蔫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