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發展局:國家部委首設,地方探索二十余年
國內各地有民營經濟發展局、民營經濟發展促進局、民營經濟發展服務局等相關表述的機構,高峰時曾超200個,它們分屬于各地的不同部門。
過去企業與政府打交道,希望政府最好無事不擾,但在企業發展關鍵時期,會需要政府出手,提供資源支持。
青島民營局從成立初期就開始為中小企業清理欠款。只要企業提出來,對于經過排查后確認存在拖欠賬款情況的政府部門,民營局牽頭下發督辦單。
責任編輯:張玥
各地的民營局當中,山東數量最多,不完全統計曾超50個。
民營經濟發展局,一經設立,便吸引了全社會的目光。
2023年9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叢亮介紹,中央編辦正式批復在國家發改委內部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它是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專門機構,作用在于加強相關領域政策統籌協調,推動各項重大舉措落地見效。
叢亮介紹,該局的主要職責是制定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政策,建立與民營企業的溝通交流機制。在百余字的職責表述中,未見“管理”相關字樣,以“服務”為主。
這是國家部委層面首次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但地方上,對它并不陌生。
南方周末記者搜尋企查查和各地政府官網發現,國內各地有民營經濟發展局、民營經濟發展促進局、民營經濟發展服務局等相關表述的機構,高峰時曾超200個。
它們分屬于各地的不同部門。如地方的工信部門會設有中小企業發展機構,市場監管部門也有推動民營經濟的內設機構,人社、稅務、司法、金融監管部門也會根據需要設有相應服務處室。
起點在2000年左右,那時部分省、市、區縣開始設立民營經濟發展相關部門,并加掛鄉鎮企業管理局或中小企業局的牌子,而后名稱也會多次變更。2019年后,各地中小企業局在機構改革調整下撤銷,現已成為地方工信局、經信局或市場監管局的下設處室。
大部分相關機構,是在已有的機構上加掛一塊牌子,即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僅有少部分地區,單獨設立了“民營經濟發展局”作為市政府組成部門,比如青島、雅安、濟南、重慶北碚區、重慶九龍坡區等,它們普遍在2019年以后成立。
這些地方經驗,能為國家級部門提供怎樣的探索經驗?
多地早有民營局
早在2000年前后,部分省政府一級就已設有負責民營經濟的機構,名稱為鄉鎮企業管理局、民營經濟管理局、中小企業局等。
在多次機構改革后,它們的身影已經模糊了,現在只能通過政府官網的干部履歷、當年的預決算、單位簡介、職能介紹等公示文件窺得其發展脈絡。
例如,山東德州市禹城市工信局的一位干部履歷寫著,1997年至2013年供職于禹城市民營經濟發展局,此后,供職單位變為禹城市經濟和信息化局,2019年后再變為禹城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又如,山西呂梁離石區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在官網簡介中詳述了自己的發展歷程,其前身為1976年的離石縣社隊企業管理局,1984年改為離石縣鄉鎮企業管理局,2002年機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