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兩毫米的筆尖作畫,方寸之間再現千里風光
王自勇始終沒忘記他曾畫了五遍的一幅肖像畫。那是一位金發碧眼的外國女性的肖像,他花了十多天的時間才完成。王自勇從12歲開始學習內畫,彼時已經接觸內畫多年,他自認為在畫內畫這件事上已有了不少經驗。
他自信已經“畫得很像”。
可是父親王習三看到成品后卻不甚滿意?!澳闳タ纯匆粋€人的微笑究竟是什么樣子的”,要看五官的聯動、皮膚的紋路,所有表情的細節都要跟上,“你再想想《蒙娜麗莎》的微笑”。王自勇沒有想到,即便只是一次普通的練筆,父親對自己的要求竟然是參考世界名畫的。
畫過五遍之后,王自勇終于對自己要傳承的這項技藝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是藝術,不是商品”
明萬歷九年(1581年),鼻煙傳入中國。1696年,極好鼻煙的康熙帝在宮廷造辦處設立了我國第一個玻璃工廠,專門制作鼻煙壺用于封賞朝臣。盛鼻煙的容器逐漸東方化,產生了極具中國特色的鼻煙壺。
結合了東方繪畫和器具特色的內畫鼻煙壺也應運而生。
傳統的鼻煙壺口徑只有1厘米左右,要將筆伸入壺內作畫,大多需要內畫手藝人自制特殊的勾筆。這種筆的筆桿與筆頭呈 L 形,只有二三毫米大小。在方寸毫厘之間進行作畫,還要把國畫的各項技法引入其中,體現虛實結合的意境。要探知其奧妙,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王自勇的父親王習三是內畫界的泰斗,也是中國乃至亞太地區著名的工藝美術大師。似乎生來,內畫就是王自勇生活中的一部分。受到家庭的熏陶,他從小就對這種在鼻煙壺內壁上作畫的創作形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清楚地記得自己畫的第一幅內畫就取材于家中院子里種的竹子。自那之后,從身邊池塘院落時??梢姷闹褡?、柳葉,到復雜的山水和肖像。他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傳承內畫技藝的道路。
而這條精益求精的內畫傳承之路,王自勇一走就是四十余年。
“精益求精”,是父親從那次要求他畫了五遍的肖像畫開始給他留下的深刻烙印。一幅微笑著的女性肖像,要追求的不只是“像”,而是要體現生動的表情、自然的神韻。
王自勇清楚地記得父親王習三那次跟他反復強調的話:“鼻煙壺是掌中繪畫的藝術品,不是可以隨意對待的普通商品。既是藝術品,就需經得住把玩,經得起用放大鏡仔細推敲?!?/p>
很多年后,回憶起這次對話,王自勇記憶猶新:“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這件事情”。
而中國內畫也在一代代手藝人的“精益求精”之下得以長期傳承和發展。從工具、題材到載體,甚至是教育與傳播方式上,內畫都早已不再是局限在一尺方桌上的技藝,而逐步走到了世人眼前,成為了散發著獨特光芒的中國傳統藝術。
王自勇驕傲地說,現如今,每一次帶著內畫藝術品到海外進行巡展和講座時,現場總是座無虛席。內畫的魅力,也開始從內而外不斷增長。
二、掌心指尖,開疆拓土
“創新是最好的傳承?!蓖趿暼屯踝杂赂缸釉谟靡簧`行著這句話。
在王習三早年畫內畫的時候,一開始用的是竹勾筆。后來正趕上農村把煤油燈換電燈的時候,王習三受到電燈中的金屬絲啟發,做成金屬桿的勾毛筆,這樣畫筆可以隨意進行彎曲,打破了內畫技法的諸多限制,能夠繪制出更加細致靈巧的圖案。后來金屬桿勾毛筆被手工藝人廣泛運用在內畫中。這項靈感完全來源于生活的工具創新,對內畫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王自勇在父親的影響下,也在不斷進行著內畫技藝的突破。王自勇發現,在畫人物肖像時,繪制胡須、白發或眼睛里的高光等白色線條總會有些不自然。一次偶然的機會,王自勇觀察到雕玉的鉆石粉工具,小而尖且硬度高,正適合表現人物蓬松的毛發,便將其運用到內畫的創作中來,提升內畫細節的質感。
而父子二人的創新也遠不止在工具本身。早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王習三就創造性地將油畫技法引進了內畫,前后經過了一百多次試驗,將西方的油彩藝術和中國的傳統繪畫藝術融合在小小的鼻煙壺之內。
在王自勇的眼里,父親王習三是一位真正能耐得住性子,會坐在桌前反復鉆研技藝的專家型大師。而生長于新時代的他,更加致力于讓內畫“走出去”。
他深知,“走出去”的關鍵,在于影響人。
到今天,經過一批批如王自勇一般的匠人鍥而不舍的傳承推動,內畫早已不只呈現在鼻煙壺之上,而是衍生出了內畫筆筒、酒瓶、茶葉罐、水晶球、屏風等等一百多個品種的新載體。在這些豐富的器具之上,內畫藝術真正進入了百姓的平常生活,讓這份方寸之間的精致藝術,真正變得觸手可及。
在王自勇的躬身力行下,衡水內畫藝術博物館于2003年2月落成并投入使用,成千上萬的普通人得以置身博物館中,近距離感受素有鬼斧神工的內畫藝術。此外,他還創辦了首個國家承認學歷的內畫藝術培訓學校,不僅親自培養冀派內畫的傳承人,還積極與眾多院校合作進行內畫的人才培養,希望通過對年輕人的教育,讓內畫能夠開疆拓土,散發全新的生命力。
秉承著走近并影響年輕人的理念,2022年,王自勇做了一個更加大膽的嘗試。他參與到了由《原神》推出、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質文化遺產處指導、南方周末作為媒體支持、徐匯區文化發展專項資金進行特別支持的非遺傳承項目《流光拾遺之旅》中,創作了一系列還原游戲《原神》中璃月地區場景的內畫作品。這一系列作品展現了游戲中奧藏山、琥牢山、絕云間的場景,并還原了幾位游戲中的“仙人”。
這次嘗試對王自勇來說也充滿了挑戰。因為游戲中的畫面不同于傳統內畫,為了更好地還原出游戲中的藝術視覺效果,其顏色需要更為豐富,線條的粗細和明暗的對比更為明顯,需要呈現的元素也更為復雜。這一套作品完成下來,王自勇感嘆“比起傳統的內畫技法,這是一次很大的突破”。
三、方寸美好
傳承內畫四十年,王自勇見證了內畫的題材隨著時代的進程不斷演變。
從最早的花鳥山水,到細致的人物肖像、飽含美好祝愿的節日吉祥圖案,再到經過文化交流后西方油畫的題材等等,內畫以藝術的形式,真實反映了當下人們的生活狀態和愿景。
而談及這次與原神合作的意義,王自勇表示,這不僅是內畫題材上的創新,更是一次讓傳統非遺年輕化、讓更多的年輕人可以了解并喜歡上內畫的機會。
傳統藝術的力量是強大的,無論在哪個年代,它都能夠以自己的方式,進入當代人的視野,影響人們的生活。而游戲作為中國的原創產業之一,已經開始成為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的新載體。
2023年2月14日,中國游戲產業年會發布了《2022年中國游戲產業報告》。報告中指出,游戲產業生態邊界正呈現多元延展態勢。游戲不再只是游戲本身,而是在不斷拓展與各類行業跨界交流,向外拓展產業生態,形成“游戲+”的模式。也正因游戲所具備的文化傳播功能,“游戲+傳統文化/藝術”的形式正在飛速發展,深入影響著當代年輕人。
以《原神》為例,游戲中的“璃月”地區有著非常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印記。其間不只有桂林、黃龍、張家界等中國特色美景,也有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的映射,甚至還有傳統美食、京劇、茶藝等中國文化元素,兼具互動性、娛樂性和文化性,讓玩家能夠身臨其境,樂在其中。
正因有著細膩考究的游戲素材與設定,《原神》對非遺的賦能也更顯豐富立體。無論是明暗交織的色彩美學,還是山川起伏的中式地貌,抑或充滿中華神話色彩的“仙人”,在掌上毫厘間的鼻煙壺中,傳統與現代碰撞出的火花,散發著全新的巨大能量。
以內畫藝術與《原神》的合作為原點,可以窺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在當今社會的生命力正在全新的坐標上不斷延展。當文化的傳承不再停留在照本宣科的時代,人們再也不是只能在課本中研讀歷史、文化與藝術,他們有機會與更有交互、更有美感的文化形式進行互動。在這樣的時代浪潮中,更多的微小方寸之間,美好的變化正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