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破冰到常態:“審計風暴”二十年
不同時期,審計重點不同,有些內容已成為歷史。
關于“三公”經費,2007年度審計工作報告只用了103個字。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的制定、執行,2013年度報告史無前例地用了1244個字。
2018年,審計工作報告開篇的稱呼,也由此前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調整為“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
責任編輯:蘇有鵬 錢昊平
2023年2月8日,審計署駐長春特派員辦事處。
截至2023年4月,對2021年度審計發現的問題,已整改問題金額8501.11億元,完善制度2900多項,追責問責1.4萬多人。
這是2023年6月26日,審計署審計長侯凱在作《國務院關于2022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以下簡稱“2022年度審計工作報告”)時公布的數據。
看到2022年度審計工作報告時,中國審計學會副會長、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教授蔡春認為,隨著審計水平的提高和制度建設的完善,審計已是和風細雨式常態化服務國家治理,不再是風暴式的審計。
公眾對審計工作有這種印象至少是20年前的事。2003年6月25日,時任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2002年度審計工作報告,財政部、教育部、原國家計委等一批部委被公開批評。那時,互聯網剛剛興起不久,報告在審計署官網全文公開,引發全民關注,并稱其為“審計風暴”。
南京審計大學政府審計學院教授鄭小榮認為,20年前,公眾曾習慣政府對財政收支情況保密,在當時,“公開本身就是一個熱點”,而現在,即使輿論不關注,審計亦常態化發揮作用。
回顧過往20年,不難發現,隨著社會的發展,審計的重點也在發生改變。不同時期有不同重點,有些內容已成為歷史。
和盤托出
不同于以往的科技成果轉化審計,2022年度審計工作報告首次聚焦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堅任務,指出部分任務部署和要求偏離預定目標,部分科研成果涉嫌造假等問題。
審計發現,45項重點任務從制定實施方案到簽訂任務合同,層層降低指標要求,有的技術國內已量產,無需攻關。649個已驗收項目通過率為96.5%,但抽查其中135個發現實際有34個未完成全部任務。
但鄭小榮也觀察到,“年年審,年年發現問題”。
2022年度審計工作報告指出,41個地區向虧損企業征收國有資本收益、征收過頭稅費或直接亂罰款亂攤派等,違規組織財政收入77.5億元;49個地區通過承諾兜底回購、國有企業墊資建設等方式,違規新增隱性債務415.16億元;12個地區不得不從上級超預算額度調撥庫款、由銀行墊款或對外借款280.72億元維持基本運轉。
中央各部委所屬單位疏于管理和監督的問題仍然存在。例如,3個部門和29家所屬單位鋪張浪費,有的多花費2700多萬元租用辦公場所,人均辦公面積達137平方米,有的超合同進度年底突擊花錢8458.07萬元。
2003年,類似的問題就被點名,2002年度審計工作報告曾指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