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背后,隱形的人:寧成春的六十年

每本書都是獨一無二的,設計師要做好設計,首先得理解作者的思想與感情,再通過書籍裝幀,把這種理解傳達給讀者。

寧成春選擇的是與張揚自我的藝術家相背的路。他身上有激越的一面,但他甘于把自我縮小,將自己的名字隱沒在一本本書的背后。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李慕琰

年過八旬的書籍設計師寧成春,近一甲子設計生涯中,自他手中誕生了1500多種書,幾乎相當于一部當代中國出版史。(受訪者供圖/圖)

81歲的書籍裝幀設計師寧成春,仍在過著上班族生活。

有工作時,寧成春會搭乘公交往返朝陽的工作室,朝九晚五。2002年,他從三聯書店退休,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退休,只是意味著換了個地方,繼續為書做設計。

畫設計圖時,寧成春的坐姿與年輕時別無二致:腰板挺直,肩胛處弓起,微微俯下頭去。他仍習慣著襯衫,外表最大的變化,是年老之后,蓄了一圈銀白胡須,修剪得齊齊整整。

他的工作桌上擺放著各種書籍,一臺電腦、一壺茶,透過左手邊的窗戶,陽光灑落進來。電腦是給助理使用的,寧成春用的是筆、尺子、網格紙,手工畫完的封面、版式,遞到助理手上,化作電腦文件。

工作室里有兩面書墻,其中一個書架上擺放著他自己設計的書籍。2023年8月,他出版了作品集《一個人的書籍設計史》。近一甲子設計生涯,自他手中誕生了1500多種書。

這六十年,相當于一部當代中國出版史。1986年,三聯書店恢復獨立建制后,寧成春成為第一任美編室主任,他的作品勾勒出三聯書店的歷史變遷。與出版家范用關系密切的“讀書文叢”,樹立了1980年代的思想旗幟;為錢鍾書、楊絳設計的《槐聚詩存》《洗澡》,開此后為大批學者做書的先河;《金庸作品集》令無數金庸迷折腰并至今難忘;《陳寅恪的最后20年》激起1990年代的“陳寅恪熱”;“鄉土中國”系列,對“圖文書”的開創有引領之功。

在三聯書店編輯眼里,寧成春一點也不老,有了重要書稿,還是像幾十年來那樣,請他出馬。

陽臺上,一株龜背竹長得與人同高,那是寧成春2008年住院時,同事送的。助理胡長躍2006年結識了寧成春,那時寧成春工作拼命,最多的時候,請了6個助理配合設計。住院期間,即使在病床上,寧成春還在畫版式,護士提醒他不要畫了,好好休息。做完心臟搭橋手術的一周之內,他又回到了工作室?!耙惶旄刹涣司妥霭胩??!焙L躍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

手術第二年,寧成春決定關閉工作室,但許多人繼續找他設計,只是應下的數量少了,工作并沒有真正停歇。2019年,寧成春又做過一次心臟支架手術。

現在,作品集出版了,也賣得不錯,他想著盡快“退休”,寫字、畫畫,把之前來不及讀的書讀了??墒桥R到有人請他設計,有些書他仍然舍不得拒絕。國家圖書館要出《敦煌文獻全集》,他答應了,“這是很重要的書,你不能眼看著它做不好?!?/p>

胡長躍說,寧成春收到邀請,心里其實很高興,但身體確實是吃不消的。婉拒各種設計邀請的差事,就由胡長躍去做,遇到別人當面請求,寧成春大概率會點點頭,“也行”“好,好”。

寧成春喜歡自然的、民間的、人文的東西。工作室滿眼的書籍中,點綴著他收藏的各色傳統器物:青花瓷器、貔貅石雕、剪紙。他的收藏全憑愛好,沒有多么昂貴珍奇。在外采風看見農戶家中的瓷碗模樣可愛,就從當地舊物市場買回幾個。

他拿出一套從潘家園舊書店淘來的畫冊,里頭全是用線描畫的青銅器,從前買過32開的,圖很小,這套開本大,紋飾一目了然?!捌鋵嵐糯泻芏嗪脰|西?!睂幊纱亨?。近二十年,他嘗試各種傳統圖案,或在書脊處使用,或以四方連續的樣式作為封面底紋,設計愈發古雅敦重。

在寧成春眼中,器物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用,無名工匠所做,看起來卑下,卻有日常之美。書是為人服務的器物,也應有“器物之美”。文藝理論家王朝聞曾說,“裝幀藝術是書籍美學的靈魂”,寧成春深以為然。

1985年,寧成春在日本講談社。1980年代兩次赴日進修,讓寧成春真正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