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博允:為了文化夢想,敗光萬貫家產
臺灣大家族后裔許博允,在擔任馬英九“總統府”的“國策顧問”的同時大力扶持臺灣本土文化傳承,不斷引進西方高水準文化活動,不惜將萬貫家財“打水漂”
臺灣大家族后裔許博允,在擔任馬英九“總統府”的“國策顧問”的同時大力扶持臺灣本土文化傳承,不斷引進西方高水準文化活動,不惜將萬貫家財“打水漂”
臉上掛著的沉重眼袋,已經成為許博允鮮明的標志。一頭無精打采的白發,倒沒有把這位已過花甲之年的長者壓得喘不過氣來,反而那股與生俱來的貴族氣焰,讓他的"小宇宙"依然光芒四射。他是純正的貴族后代,他的生活方式、觀念都和其他階層有所不同,他崇尚忠誠、浪漫、風度,其榮譽不受玷污。在貴族傳統斷裂的中國內地,實屬罕見。
耳濡目染士大夫生活
許博允的貴族血脈傳承自祖父許丙-臺灣近代史上不可缺席的名字。許丙曾是臺灣家喻戶曉的商業巨子、臺灣第一富豪-板橋林家的大總管,他協助林家的事業經營,最后不僅凌駕其勢,且和日本財政界、"偽滿洲"、中國大陸的關系甚為密切,日本對臺政策也由于他而發生相當的影響力。他算是臺灣在日據時期相當有影響力的臺灣士紳,后擔任日本貴族院在臺三大議員之一。
這種貴族制度,是在1868年明治維新之后,日本效法英制的五等貴族系統,這使貴族能在君主立憲下的上議會有一席之地。
身為長子長孫的許博允生于東京,甚得許丙疼愛,由于出生早,耳濡目染家族的許多事情。他回憶道:"每年爺爺總要召集幾次家族聚會,在園子里找一座假山或者橘子園設宴。我小時候沒電動玩具,都是和大自然玩耍。由于家族龐大,我又出生早,所以小時候今天去這個姑媽家,明天去那個姑媽家,看看戲班子演出,喝喝茶,每次都像過節一樣,非常熱鬧。后來長大了看《紅樓夢》,我想,當年的生活一點不亞于曹雪芹的小說里的精彩。"
許丙是在日本讀的大學,接受的也是西方先進思想,但他卻受中國儒家思想影響很重,他收藏很多古董字畫,對中國文化有很大興趣,并且不惜花血本極力保護。"我們家里有一個古董間,大概有四五百平方米這般大,我小時候經常被爺爺領進去玩。有時候會來客人,細細品賞后出價詢問,我爺爺都會跟他們講'免談'。"許博允的父親則是個古典音樂迷,"當時,他在東京帝國大學創立了古典音樂社,后來日本那些響當當的政客,都是我父親的學生"。
在有著很多古董的大房子、書房里穿梭,隨著祖父聽著"正音"京劇、昆曲,隨著父親聽著78轉的古典音樂與歌劇,許博允在其間,同時感受著東西方文化交融。戰后,因為"皇民"的特殊身份,還有涉及一些政治事件,許丙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入獄。隨后許丙淡出政治界,更是過上了文人隱士般的簡單生活。
這樣的經歷也給許博允帶來影響,他長大后表示對做生意及進軍政界均無興趣,便來到板橋藝校跟隨許?;輰W習作曲和小提琴。
繼承祖先遺志,扶持文化傳承
當年的許博允堪稱臺灣文藝界最耀眼的一顆星,比起任何當紅的偶像明星毫不遜色。他與夫人樊曼儂在1978年創辦的"新象活動推展中心",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最活躍的藝術團體,經常邀請外國藝術家來臺灣演出,芭蕾舞劇也是他最早引進,當時還引起了政府的高度警惕和重視,認為其有傷風化;三大男高音也是通過他的牽線搭橋,才得以順利接洽紫禁城。與此同時,他也把本土表演藝術推向國際。
他擅長發表言論,他所關注的,不僅僅是音樂,戲劇、舞蹈、文學、美術、影像藝術也涵蓋在內。1973年,正值林懷民籌辦"云門舞集"之際,許博允義無反顧地擔任林懷民的"狗頭軍師",不僅把剛發表的《中國戲曲冥想》貢獻出作為"云門舞集"開幕大戲《烏龍院》的音樂,還手把手地教會所有舞者基本舞蹈。他還為白先勇的舞臺劇《游園驚夢》進行音樂設計及作曲。時至今日,他依然在各行業辛勤忙碌著。
而這樣打工般的忙碌,并沒有給許博允帶來更多的家財,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每做一件事情,都會賠自己的錢。"我自己不收藏什么古董字畫,但是那些大企業家,像曹興誠這樣的角色,總會來邀請我陪他們欣賞新收進的名器,他們希望得到我的肯定。"而這樣的生活,許博允是非常熱衷的。
越是賠得多,許博允越是忙得不可開交,他還參與施明德的"紅衫軍",加入到聲勢浩大的"倒扁運動"中,擔任主要活動人之一。拿1997年邀請"兩王一后"來臺北舉行跨界演唱會的事情來說-演出當天正值李登輝"發表就職演說"一周年(1996年與連戰搭檔競選"總統"成功),許許多多游行在進行,新聞媒體也盡可能趁勢推波助瀾制造熱鬧,許博允請的這三位大牌明星碰巧只有5月20日有空,"誰能想到李登輝知道了,在接受記者詢問時說:'挺好,挺好!有空去看!'這不是給人誤會是我給他搭臺唱戲么!最后,我那個預售7萬張門票的演唱會,只賣出了3萬張,而演唱會當晚,現場擠進了8萬人,臺上成功演出,臺下卻混亂不堪。我盡管安排了400位工作人員維持秩序,可依然沒有能夠控制住局面。"這場演出,讓許博允賠進去一億六千五百萬新臺幣。
因為在文化藝術領域無私地奉獻,許博允被臺灣民眾冠以"臺灣演藝之父",與林懷民、吳靜吉并稱為"臺灣三大文化支柱"。此外,還有一個稱號也與他如影隨形-臺灣第一大敗家子-許博允為支撐"新象活動推展中心",不惜變賣家產,現在"新象"每年的支出高達100億新臺幣,每年有20億成本收回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有一陣子我真想開牛肉面館糊口算了,但是一想到我的爺爺和父親他們對士大夫文化的繼承,和他們對文化藝術的執著追求,我想不能就此罷手。"據說,在日據時代,中國文化不大能發展,許丙卻為了保存"南管文化",與京劇名伶顧正秋一起到日本總督府抗議,才避免了"南管"被禁演的命運。
這是許博允經歷過的盛世,也是他心頭永遠追求的夢境。也許不久之后,他敗光的那些家財,會以另一種方式,向后世人顯現獨一無二的魅力。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