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興誠:老麻雀的退休“私生活”
生意場上的曹興誠以作風精悍霸氣著稱,生活中卻非江湖草莽, 擅長弈棋, 精于收藏, 言談舉止儒雅有禮,對友人肯用心體貼 ,即使今日已銀發滿頭,談時局,做慈善,依然是該出手時就出手,素為臺灣企業界的一股清流。
生意場上的曹興誠以作風精悍霸氣著稱,生活中卻非江湖草莽, 擅長弈棋, 精于收藏, 言談舉止儒雅有禮,對友人肯用心體貼 ,即使今日已銀發滿頭,談時局,做慈善,依然是該出手時就出手,素為臺灣企業界的一股清流。
臺灣第二大半導體企業、世界第二大晶圓代工廠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聯電)的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常以"麻雀"自喻、以"小民"自居,力量雖微卻也要腳頂天,自由自在不愿為任何牢籠所囚。
對待棋局、對待收藏,他的傲骨和魄力包裹在謙恭的態度之下。哪怕作為惟一一位入選世界百大收藏家的華人,哪怕家里藏出了個"小故宮",他仍然自認俗人,要靠花錢敦促自己學習鑒賞。
以棋會友巧解囊
關于他的創業史,"精悍"、"霸氣"、"快狠準"是公認的關鍵詞。商場如戰場,膽識和謀略為生存必需。他領導的聯電常被比作"梁山泊",但下了"火線"的他卻非江湖草莽,言談舉止儒雅有禮,更以精于弈棋著稱。
關于他的這一雅好,還有一段美談。早年曹興誠得知時任臺灣"清華大學"校長的沈君山正在為學校經費發愁,于是約其對弈一局棋,每輸一子1萬美元。沈先授曹 三子,最后贏曹50子,亦即50萬美元。沈君山對此得意非常,笑言拿到了"世界最高的圍棋獎金",于是常常提醒曹興誠"還債",因為臺幣升值會令他吃虧。 輸家曹興誠也很爽快,以30:1的匯率折算成新臺幣1500萬元,在"清華"的一場校友晚宴上簽約投資學校的一個辦學項目,把"賭債"巧妙轉換成了捐款。
曹興誠的一位朋友私下說:"曹先生是一位懂得體貼的人,他能以各種方法使朋友高興。"個中處世哲學,不妨用他自己從麻將桌上總結出的打油詩來概括:"貪求把把贏,必然頻放銃"、"贏時莫輕狂,輸時忌躁動"、"輸若贏友誼,似敗實成功"。這是個人情練達的人。
甘做麻雀不入籠
2005年,聯電因違規投資大陸"和艦科技",遭遇檢調人員搜查。曹興誠未選擇申訴,也拒不繳納證交所判罰的5萬新臺幣,卻花費近百萬新臺幣在臺灣各大媒 體刊登親筆文,痛批"金管會"、"立委",之后自愿請辭,離開了坐了15年的聯電董事長寶座。當真是這5萬新臺幣"官逼民反"令他怒不可遏,還是只是一 步"填子自盡"的自殺棋另有圖謀?外界有許多猜測,曹興誠卻始終不動聲色。
退休后的老曹過得自由自在樂呵呵,靜可居家做宅男、動能四處游山玩水,自言連自己有幾只股票都搞不清楚盡數交給老婆打點。但他可沒打算養老,放下了生意,對表明政治立場愈發放得開手腳。
2007年11月12日、20日,他故技重施,兩度自費在臺灣各大報紙刊登《兩岸和平共處法》"廣告",呼吁藍綠政黨停止內耗和內斗,以一個科技人的身份 提出解決兩岸問題的新思路,并希望拋磚引玉促使更多人思考和發言。他說自己只是以一個"關心國事的小民"身份發言,"生活單純,名、利早已超過需求,且年 過花甲,來日無多,如再爭逐名利而不關心公益,未免太多自私無聊。"
老曹常講一個故事:一只駱駝行走在沙漠中,看到一只麻雀躺在地上,兩腳朝天。駱駝問它在做什么,小麻雀回答:聽說天要塌了,我也要盡一份力量擋住。他在博 客上以"老麻雀"自稱,還打算請人專門設計一個"麻雀部落格"。"我希望把臺灣統獨爭議的意識形態拿掉,這是一股使命感。"他認為他的作為,是在"盡一個 小麻雀的義務"。
同年年底,紅衫軍反貪腐運動的總指揮施明德邀請曹興誠參加紅黨活動,力薦其參加2008年的"總統"競選,網絡上也頻頻有此呼聲傳出,但后來都沒有下文。一個流行的說法是,老曹認為當"總統"很辛苦,要"關在鳥籠里服勞役",那不是他這只喜好自由自在的"麻雀"的歸宿。
把收藏當"私生活"
曹興誠好收藏,而且不是一般富商權貴的撒金玩票。從二十多年前收藏古玉開始,領域廣泛,商周青銅器、戰國薰香爐、唐代鎏金佛和三彩、北宋官窯瓷器、元青花 瓷器、明清琺瑯花瓶以及張大千的畫作,兼收并蓄。臺灣歷史博物館聘他當顧問,羅芙奧藝術集團總經理郭倩如則評價他說:"曹先生有天生辨別藝術品的敏銳度, 品位好,又獨到。"
2007年,拍賣業巨頭蘇富比全球副總裁詹姆斯·斯圖爾頓出版《The Great Collectors of Our Time》一書,評選"二戰"以后世界百位收藏大家,華人僅3位入選,曹興誠是惟一一位在世者。此一番令媒體輿論對"收藏家"曹興誠大感興趣,希望能詳細 報道他的收藏,而老曹卻很不"領情":"因為我把收藏這件事當成我的'私生活',想盡量保留隱私。另一個原因是,看報道的人未必對文物有興趣,只想窺探東 西值多少錢,這就無趣的緊。"不過他也不吝嗇,打算在將開張的"麻雀部落格"上選一些文物講解欣賞和鑒定的法門。"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趣味與知識,而不是 展示我的俗氣。"曹興誠這么說道。
"俗"這一語,是他自謙了。想必沒有行里人會懷疑他家里被稱為"小故宮"的收藏室中寶貝的質素之雅,何況他買而不賣、純為欣賞,也是出了名的。老曹認為收 藏是一種求知的途徑,他做收藏本質上是想學鑒賞,而不是為了投資??吹较胭I的品項,才會去認真研究其背后的美學含義,因為"我輩都是俗人,不花錢就沒有研 究的動力",而一旦花錢買下,就好像是自己收養的小孩,極少轉手。"把自己的骨肉送走,有點像販賣人口。"
但凡事有例外。2008年5月21日的香港佳士得春拍會上,曹興誠把早一年以6750萬港幣的天價(創下同一品類成交金額世界紀錄)拍得的清乾隆制料胎畫 琺瑯西洋母子筆筒捐出做慈善拍賣,所得一半捐給臺灣紅十字會及法鼓山佛教團體用以四川地震賑災,余款亦捐給臺灣其他非盈利機構,一時傳為佳話。收藏雖" 私",他卻是個公私分明的人。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