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泉,打開一千多年的古早“盲盒”

做瓷人都是好性子,他們不著急。因為做瓷的每一步,都需要大自然的饋贈,而大自然的饋贈,總是一步一步給予的。

我們在“青瓷之都”龍泉見到了李震。他生于斯長于斯,家族五代都是青瓷手藝人。他說話做事慢條斯理,舉手投足間閑適松弛,確是與自然對話了幾十年的樣子。

一、大自然會給做瓷人答案

龍泉是浙江省內海拔最高的山地地貌區域之一,森林覆蓋率達84.2%。因此,龍泉的種種充滿了“寶藏感”。

在青翠的山峰掩映下,50歲的李震守著自己的一方天地。他時常坐在工作室的木質格紋窗下,踩著沾滿泥漿的布鞋,雙手輕柔地撥弄泥坯,拉坯機飛速地旋轉。陽光穿過格紋窗照進來,時間好像盤旋在輪盤上一圈圈的漩渦之中,不曾飛走。

李震耐得住寂寞。他曾經用四年時間才完成了一套青瓷作品。做了三十多年的青瓷,李震深知作品最后究竟是什么樣其實跟“開盲盒”無異。將手中一批批的泥胚送入窯內,窯門封上,釉水流動、溫度變化,火焰在其間躥躍出聲。誰也不知道其中在發生怎樣的奇妙反應。大自然終會給做瓷人答案。

自然的饋贈遠不只是在燒窯時,而是貫穿了青瓷制作的始終。土、水、火、溫度還有運氣,都缺一不可。

龍泉不僅有著豐富的地上、地下水資源,還有著得天獨厚的瓷石、瓷土資源,這些土石是制作青瓷坯料和釉料的重要原料。其中紫金土就頗具代表性。紫金土是龍泉本地出產的一種富鐵礦物,相比于普通的瓷土而言含鐵量更高。瓷器界常說“離開紫金土,莫談龍泉瓷”。在制作青瓷的過程中引入含量不同的紫金土,可以調節青瓷胎體色澤、調制出合適的釉色以及裝飾。而在成為制作瓷器的原料之前,這些瓷石瓷土還要經歷粉碎、淘洗、沉淀、脫水、陳腐、煅燒等一系列工序[1]。在精心挑選并處理原料之后,做瓷人還需要通過復雜的配比和精細的加工,為后續的制作環節打下良好的基礎。

龍泉青瓷還講究“薄胎厚釉”,調配釉水需要將各式黏土、瓷石、瓷土、植物灰包括紫金土等原料按照一定的配比進行混合。李震的家族有調配釉水的獨門配方。李震的父輩曾因制作仿古瓷產品極其逼真而受到眾多收藏愛好者的喜愛,也曾有其它地區的客商想要購買其釉水配方,但被嚴詞拒絕。龍泉保密局嘉獎了此舉,將李氏的釉水秘方完好地保留在了它誕生的地方。

唐代詩人陸龜蒙曾在詩中寫道:“九秋風露開越窯,奪得千峰翠色來?!按嗽娨唤浟鱾?,“千峰翠色”便成為了青瓷釉色的代名詞。青瓷的顏色確是不能只用“青”一個字來形容,它不是某一種固定的色彩,而流動的、廣闊的,是蒼茫群山驟然映入眼簾的青翠,是包含了大自然中千萬種具有生命力的顏色。

瓷器成品的最終色彩呈現始終帶著一點神圣感。因為燒窯是要看運氣的,往往守在窯外的匠人能做的除了等待,還有無盡的想象。在器具制作的關鍵步驟之前加入祈福、祝禱等儀式,大抵是中國人才會有的浪漫。有時火候溫度控制不當,整窯整窯地燒壞是常事。燒壞的瓷器會被成批地砸掉。大片失敗的瓷器碎裂,又有新的瓷器在窯內開片。在李震的生活中,這些獨屬瓷器的清脆聲音不絕于耳,循環往復。要砸碎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也是一種“磨心”的過程。千錘百煉,反復嘗試,任何節點都不能有一丁點的差錯。

坐擁地利,若逢天時,每個龍泉青瓷手藝人都還需要擁有從頭來過的韌性和勇氣,去期待大自然隨機賜予的下一個奇跡,是以謂之“人和”。

二、以萬物為師

藝術的誕生多是剎那隨機的,但做藝術的人卻往往為了一個剎那而經年堅守、初心不改。

在龍泉這片土地上,養育了許多這樣的世代都在做青瓷手藝的家族。

龍泉青瓷最早的燒制始于三國兩晉,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時間最久的一個瓷系[2]。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朱伯謙先生曾把龍泉青瓷的發展劃分為“魏晉和五代十國的開創““北宋至南宋前期的發展”“南宋后期至元代的鼎盛”以及“明清的衰落”四個時期[3]。

南宋時期龍泉青瓷的鼎盛在歷史上有跡可循。在遷都臨安后,由于官窯產量有限,部分宮廷用的瓷器需要由龍泉窯來供給。同時,為了增加財政收入發展對外貿易,龍泉青瓷成為當時非常重要的出口商品,經海上絲綢之路傳往世界各地。

李震的家族做青瓷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最早始于李震的高祖父于清朝光緒年間開辦的“生和瓷業”窯廠。經幾代人的努力,將李氏家族的瓷器技藝發揚精進。1957年,周恩來總理作出“要恢復祖國歷史名窯生產,尤其要恢復龍泉窯和汝窯生產”的指示,龍泉青瓷開始了現代復興與發展之路。

收藏并研究古瓷片,是從李震的高祖父那一輩流傳下來的研究習慣。在李震創辦的“李生和青瓷博物館”中,展出了李家收藏的上萬件古瓷標本。李震說,這些都是他最好的老師。以古為師,李震揣摩其形態、題材,品其文化、取其精華,并以精湛的技藝制作出足以亂真的仿古瓷片。

大約十五年前,仿古瓷市場火爆,李震的制瓷技術足以讓全家衣食無憂。然而李震并沒有止步于此。時代在變化,環境在變化,李震開始創作更具有當代審美和哲學思考的作品。在作品“春滿江南”中,李震用彎曲的荷葉代表和諧,靈動的小魚代表大自然,表現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生存,體會天地大美”的美好愿望[4]。青瓷成為時間的橋梁,連接了古人的智慧、今人的創新和對未來的憧憬。

“我覺得應當以萬物為師?!崩钫鹑缡歉锌?。這個吸收與創作的過程亦是在達成自身和諧。萬物有其自然變化的規律,順應自然、觀察生活,創作的靈感也會隨之涌現。

李震表示,這三十余年仿佛是跟青瓷談了一場漫長的戀愛。從最初認知中是為了生計而學一門手藝,到被這份文化滋養而愛上它,如今它成為一份需要不斷傳承下去的責任和一種永遠可以溫故而知新的精神家園。

三、來歆余響

在李震心中,青瓷是美,而不只漂亮?!捌翢熛七^,而美流芳百世?!比缃?,李震想讓青瓷這份有文化積淀的美傳承下去。

在李震看來,學習制作青瓷的手藝并不是什么難事,關鍵是領悟在手藝之外的精神。

“師父除了教我技法,更多的是教我做人?!狈睹罱輲煆睦钫鹨呀浭嗄?,她在李震身上所學到的,正是李震想要真正傳承下去的東西。在范妙捷看來,師父尊重每一個人。不僅在教他們手藝時傾囊相授,同時還會敦促他們多思考、多創新,并產生一些自己的感悟。

范妙捷在李震的影響下,開始嘗試一些技法上的創新,比如在拉坯成型的基礎上增加雕塑技法,比如一些動植物雕塑。同時,她也開始學習青瓷的歷史文化,并在大自然中尋找創作靈感,嘗試有意義的題材,比如環境保護等等。范妙捷說:“創新是要在傳統的基礎上,首先基本功要扎實,然后再嘗試著向上做一點點小的突破?!?/p>

最近,范妙捷有了更令人激動的學習機會——李震先生參與了由《原神》推出、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質文化遺產處指導、南方周末作為媒體支持、徐匯區文化發展專項資金進行特別支持的非遺傳承項目《流光拾遺之旅》之中,他將制作一套來自游戲《原神》中的圣遺物“來歆余響”。

相比于傳統的青瓷器具,“來歆余響”的復雜程度高得多。從一開始看到設計圖,范妙捷就覺得這是個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務。李震和團隊在制作的過程中也確實遇到了很多困難。首先傳統器型拉坯修坯就可以完成,而制作這一套器具時雖然借助了模具成型,但是每個還需要再精雕細刻,確保作品圓潤光滑。而坯體完成后,光是釉水調配又嘗試了好幾款。他們想要找到適合《原神》風格同時又能代表龍泉青瓷青色的釉水,但釉水太薄了色調會偏白,太厚了又會掛不住。釉水調配出來后,燒制還是遇到了各種問題。

最后歷經三個月的反復試驗、四次開窯,終于做出了一套溫潤如玉的“來歆余響”。龍泉的青瓷之美,迅速獲得了眾多年輕人的喜愛和認可。

視頻一經播出,彈幕和評論區就開始了熱議:

“燒壞了別砸啊,這么美我去撿!”

“好漂亮啊,想擁有!”

“太正能量了!傳承非遺,我輩義不容辭!”

……

李震所期待的“眾人拾柴火焰高”正在發生。與《原神》的合作,是李震堅持浸潤文化、不斷創新的結果。當傳統技藝被賦予當代審美與時代思考,它就擁有了與當下年輕人交流、在當今環境中感染人們的能力。與此同時,與《原神》的合作也是一個傳承青瓷文化的可喜開端。在萬物互聯的時代,青瓷文化的魅力可以與虛擬世界相互碰撞、相互賦能。在人人可觸達的信息載體中,因為有這一份千年的青瓷文化注入而變得有底蘊。同時它也打開了青瓷創作的一個全新方向——誰說數字世界的美好不能夠被記錄和再創造呢?在許多“李震”和“范妙捷”們的努力下,《原神》中千千萬萬的“旅行者”們開始被感動、被鼓舞,他們終將加入這趟守護非遺、創造文化的旅程。

李震緩緩將涌泉之盞中清亮的茶水倒出,一縷茶香呼之欲出,環繞著青綠的瓷盞撲鼻而來。那是傳統與現代、虛擬與現實交融的自然氣息,它經久不衰,余音繞梁。

參考文獻:

游佳.紫金土與龍泉青瓷[J].裝飾,2006(09):26.DOI:10.16272/j.cnki.cn11-1392/j.2006.09.017.

張旭,張婧婧.龍泉青瓷在中國歷史上的興衰研究[J].陶瓷研究,2018,33(01):108-111.DOI:10.16649/j.cnki.36-1136/tq.2018.01.027.

朱伯謙.攬翠集:朱伯謙陶瓷考古文集[M】北京:科學出版社

鄧鈺. 李震:時空中的青瓷擺渡人[N]. 海南日報, 2017年10月16日(025).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