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約,信如圓月
熙寧九年,蘇軾在密州寫下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珠璣之句,時至今日,它已成為有關中秋的代表詞句,在月明人圓的佳期里被一次次傳唱。而在這首詞的序中,蘇軾詳細地記錄道: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p>
雖然時間無法倒流,但我們依舊能從這段序中得知那一天的情形:在中秋夜,蘇軾與友人暢飲一夜美酒,大醉之際,他對弟弟蘇轍的思念難以抑制,于是揮筆成詞。于是在那個清輝照佳期,濃酒醞相思的中秋,一輪詞中明月從蘇軾的筆端飛出,永恒地高掛在中國文學史的夜空中。
蘇軾其人,正如中山大學教授、中國蘇軾研究會副會長張海鷗在習酒“追尋君子的足跡”君品習酒傳統文化巡游杭州站的君子論道中所言,蘇軾在“出世入世之間,滋生出仁者之心、勇者之姿、智者之態與達者之懷”,在他身上,凝聚著中國理想人格——君子的特質。
君子之風,如秋之爽,如月之潔,從這個角度而言,中秋這個節日,與君子之品尤為契合。也許正因如此,古代士大夫往往選擇在中秋這一天相約在一起,稱為“中秋雅集”。當雅集之日,遠朋近友如約而至,共候天上明月升起,在皎皎月華中,一同飲醇酒,作書畫,賡酬唱和,以鳴遠志——君子間的友情,便是如此。
《論語》中,曾記載孔子對君子友誼的一條自省標準:“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在雅集君子們的花月風雅之下,是如月般夜夜升起、永不失約的信義觀念。這種觀念流傳至今,依舊被人們踐行著,比如秉持君品文化的習酒,自2015年起,每逢中秋佳節,便會推出 “中秋夜·喝習酒”的文化盛宴,從不爽約。
在今年,習酒傾情打造了一方“大唐習酒鎮幻境”——赤水河畔,明月初升;群芳閣上,燈火如晝;陽雀臺邊,君子共飲—— 這是一場盛唐文化穿越之旅,而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一同飲習酒,慶團圓。
值此契機,我們不妨乘著這輪盛唐明月,回溯歷史,看看古人的中秋雅集中,藏著多少文化玄機。
圖/視覺中國
清風皓月,可堪品玩
中秋的精魄,融在月光里。
一輪無缺之月,照徹古今,輝映萬里,隨江河奔流于華夏血脈之中,為神威凜凜的東方巨龍添上了一抹浪漫的光暈。
中國人愛月,愛到了骨子里。屈原在《楚辭》中,描寫想象中自己的衣著“披明月兮,佩寶璐”,而《詩經·月出》則以皎月比美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漢魏南北朝時人愛月,如謝靈運善寫月亮,其“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之句影響了數代詩人;而他的侄子、南朝文人謝莊甚至專為秋月作賦,在賦中描摹了曹植與王粲月夜吟游的場景——可見在那個時代,名士們心目中的風雅,絕不能少了月亮。
到了唐代,月亮成了唐詩中出現最頻繁的意象之一,在八月十五賞月,也已作為一種風雅習俗,出現在多篇唐詩之中。在月亮之下,只論風雅,不論貴賤,因此唐代從上到下,都鐘愛那輪明月。唐代帝王沉醉于月色之中,李世民愛月之素凈,“珠光搖素月,竹影亂清風?!崩盥』鶒墼轮宄?,“瑞露垂花綬,寒冰澈寶輪?!倍拼麟A層的文人也無不為月癡狂,他們將月當成“賞玩”的美景,因此賞月也稱為“玩月”。在《全唐詩》中,65位詩人寫下的賞月詩多達111首,被譽為“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便以賞月為題眼,其“海上明月共潮生”之句,至今猶令人為之驚艷。
若在眾多唐代詩人中尋一位月的知己,非李白莫屬。李白對月的感情早已超過了“賞玩”的程度,他真心實意地將月亮當成一位默默陪伴的朋友。在《峨眉山月歌》中,他寫道:“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此句中的“君”便指月亮本身——無數人以月寄托思念,而李白卻將月亮當成了傾訴的摯友。在長安被排擠時,孤獨的李白又寫下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妙句,以月為酒友,在花間獨酌,孤高風雅,無愧“詩仙”之名。
圖/視覺中國
若說唐代是中秋玩月的緣起,那么到了宋代,中秋賞月則成為了一種全民風尚。宋代不僅繼承了五代時期玩月羹等中秋習俗,更將中秋節慶玩出了花樣?!段淞峙f事》曾載,中秋時,全民放假一天,屆時會舉行盛大的賞月宮宴,席上觥籌交錯,通宵演奏動聽的“天樂”,就連宮外都能聽到。宋代民間也不遑多讓,人們爭相“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東京夢華錄》),賞月的酒樓一席難求——在宋代的中秋,想在高樓上以酒邀月,是一件極為奢侈的享受。
更有風雅之士,邀二三好友,攜一壺美酒,不遠千里前往玩月勝地過中秋。江蘇的“石湖串月”勝景,就因其橋洞相連,月圓之時,每個橋洞都有一個月影,“其影如串”,奇趣無窮,與二十四橋、三潭映月等賞月名勝,共同成為了宋人中秋熱門打卡地。
在快節奏的現代,也許很少有人能從忙碌中抽身,如古代君子般把酒邀月,但唐宋的繁花與美酒、水影與皓月,經過時光的洗練,依舊刻在我們的文化基因里。只需一縷酒香、一地月光,便能將靈魂中的風雅勾起。
對酒當歌,興盡方歸
好糧出好酒,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人人知道中秋賞月,但鮮有人知的是,中秋的另一面寓意,在“糧”與“酒”。中秋時節正處在收獲時節,因此自誕生以來,中秋便兼具了團圓與收獲的雙重寓意。在宋代,具備釀酒資格的酒店,往往以新收五谷釀酒售賣,名為“嘗新酒”,以慶祝當年的豐收,祈求來年五谷豐登。
在宋人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中,曾這樣描寫中秋嘗新酒的場景:
“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p>
還沒到下午三點,汴京街上的酒家便售賣得“家家無酒”,紛紛將酒旗撤下,可見中秋嘗酒習俗的風靡,這背后,是人們對糧食的感情。這種感情古今皆同,誕生于明代萬歷年間的習酒,至今依舊堅持以赤水河畔的優質糯高粱、小麥等谷物為原料,嚴格遵循時序釀制而成,“空杯留香”的美妙背后,是習酒對自然時節的尊崇,與對原料品質的執著,這與中秋豐收的精髓不謀而合。
當然,古人雖喜歡在中秋飲酒,卻絕不提倡飲不知味的“牛飲”。一場講究的中秋雅聚,往往對酒與人的要求都十分嚴格:
酒要醇厚豐滿、細膩濃香的真佳釀;而人,要才德兼備、信義兩全的真君子。
自從先秦“君子”一詞定型后,君子便成為了中國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君子之交,貴精不貴多,所謂“友者友者,友其德兮,友其志兮”,這種崇高的友情,往往建立在彼此德行、才能與志向的相似性上。
可以說,一場雅集,便是一場經過嚴格篩選的君子之約,用“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來形容毫不夸張。也正因雅集的席上嘉賓大多驚才絕艷、德行過人,所以雅集也往往成為歷史上不少雅聞趣事的“第一現場”?!八南圄⒒ā北闶瞧渲写?,據《夢溪筆談》所載,北宋韓琦家中有奇花,邀請王安石、王珪、陳升之共聚賞花,并將奇花戴在頭上,后來四人皆因才學出眾,先后做了宰相。
若論古今雅集名聲之最,當屬東晉“蘭亭雅集”。在永和九年,東晉名士高流聚會于會稽郡的蘭亭,參與者中不僅有“風流宰相”謝安、謝道韞的丈夫王凝之(王羲之之子),還有王羲之、王徽之、王獻之這三大書法界“頂流”。發出邀約的王羲之專門為此雅集而書就《蘭亭集序》,成為了歷代書法家必臨摹之作,其中描摹的“群賢畢至”“一觴一詠”“流水曲觴”的雅飲清形,更是歷代愛酒君子們對風雅的極致想象。
而宋代著名的“西園雅集”,則囊括了北宋才子的“半壁江山”。當時參加雅集的畫家李公麟,甚至乘興作畫,化身“行走的照相機”,用妙筆將雅集現場盡數入畫。在畫卷中,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秦觀等才子名流,或舉杯酬和,或撫琴吟唱,以畫中的一句詩來描述就是“杯酌石上月,翰飛澗中泉”。
《西園雅集圖》局部
無論是蘭亭集,還是西園集,席上永遠少不了美酒。瓊漿佳釀承載的功用,不僅僅是飲用和祭祀,更與文人墨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杜甫作《飲中八仙歌》,將酒與文人靈感綁定在一起,而李白則在詩句中生動地描寫了書法家懷素在飲酒后,肆意揮灑草書的姿態:
吾師醉后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
在古人眼中,酒就是“頂級才子”的標配。根據詩文記載,盛唐有“三絕”:一為“李白斗酒詩百篇”,二為“張旭三杯草圣傳”,三為裴將軍在酒宴奉詔作劍舞——當文人的才思與醇厚的酒香碰撞,迸發而出的,是屬于盛唐的一抹亮色。
人們至今也難以說清,為什么酒會為文人才子帶來如此多的妙想奇思,也許只有親自在中秋雅集上體會一番,才能說得明白。然而當雅集開席,明月升起,朋友在側,美酒在手,一切疑問與缺憾便都煙消云散,唯有酒的圓潤細膩與悠長回味在中秋之夜氤氳,邀你一同摘取來自盛唐的靈感之月。
圖/視覺中國
一年一度,信如圓月
在古人眼里,一場在月光下的雅集不僅意味著吟詩作對,也意味著君子之交的一種境界。
所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在古代觀念中,日月、潮汐這些有固定規律的自然現象,往往可以寄托人們對道德的美好憧憬——月亮不僅是月亮,它夜夜升起,無論秋高氣爽還是煙籠霧繞,它都會如約在夜空散發著光輝——這豈非君子與友人信義的生動寫照?
信義有多重要?在“追尋君子的足跡”君品習酒傳統文化巡游第一站——尼山的孔府文化中,我們也許能找到答案。根據《論語》中所顯示,“義”與“仁”互為表里,是僅次于“仁”的操守。作為儒家“君子五德”之一;所謂君子“言必信,行必果”,“信”也一直都是君子德行的重要規范。
從古至今,人們不僅追求君子這一理想境界,也傳頌著崇高的友情故事,憧憬著守信持義的君子之誼。據《后漢書》記載,山陽有人名為范式,與好友張元伯約定兩年后相見,但兩年后,二人因官職調動已相隔千里。元伯的家人都認為范式不會來,只有元伯如約殺雞熱酒,而當約定之日到來,范式竟然真的不遠千里,踐行諾言而來。
李白與杜甫也是君子之交的典范,安史之亂時,李白因依附永王獲罪,時人皆害怕被牽連,紛紛撇清關系,唯有杜甫依舊在詩作中,毫不掩飾地表達對李白的思念與憐惜,“眾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而柳宗元與劉禹錫,則是患難之交。二人均因王叔文改革而獲罪遭貶。其中劉禹錫被貶去荒涼的播州,因念及劉禹錫的老母無人照料,柳宗元竟上書請求將自己與劉禹錫的貶謫之地對換,讓劉禹錫去柳州,而自己去更加荒涼的播州?!耙粤撞ァ敝x,不僅令時人稱道,也令數百年后的宋人洪邁為之動容,他激動地評價二人的友誼,“始終相與,不以死生貴賤易其心”。
信義不僅為古人所獨有,也與習酒一直倡導的君品文化相契合。所謂“君品”,便是君子之品德、品質、品格。從內化而言,習酒依托原生態優質白酒釀造基地,傳承古法,發揚傳統,嚴守質量關,在一點一滴美酒中融入的,正是習酒人對消費者的信諾與道義。
從外在而言,自2015年起,習酒開始推出“中秋夜·喝習酒”系列活動,以永不失約的信義,與大眾共樂。如今這場君子之約,已踐行到了第七個年頭:
在2019年,習酒聯合中國國家地理、攜程旅行網,在天文小鎮舉辦了“醉美賞月勝地”評選活動,將高新科技與傳統佳釀相結合,趣味橫生;而2020年“江河同月,山川共醉”活動,則以全民放飛祈福燈的情懷之舉、與“中國天眼FAST”的盛世之約,呼應中秋人月兩圓的愿景;在2021與2022年,習酒先后發起“故鄉的美好生活”與“明月如君子,共沐萬家圓”主題活動,將思鄉之情與團圓之愿注入活動之中,引起網友的熱烈參與和互動。
在今年,習酒“中秋夜·喝習酒”的線上活動又如期而至,盛唐中秋,涼蟾光滿,夢回習酒鎮,君子之品匯聚為十里酒香,信義之誼具現為中天圓月——何不踏入時空幻境,在酒香與清輝之中,共赴一場中秋雅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