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五千年中華文明之精華
現代的知識分子需要傳承士的精神,既要闡釋和延續偉大的中華古代文明,也要因時而“作”,探索新的哲學之理、制度之理與科學之理。
責任編輯:陳斌
無論從人口、國土面積還是歷史文化來說,中國都是一個巨型國家。提出中華文明起源“滿天星斗”說的已故知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曾說,我們要建設的是與五千年文明古國相稱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這就自然而然地提出五千年文明的精華是什么、民族靈魂是什么、精神支柱是什么的問題。
“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是梁啟超在一百年前提出,但即便從以玉文化為特征的良渚文化算起,先民在華夏大地上的文明創造,也已超過5000年。良渚先民的神人獸面紋、抬頭龍與俯首龍、帶有明顯禮制涵義的墓葬形態等,都已鮮明顯示其為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源頭。
中華文明自然不止一個源頭。環太湖地區的良渚文化外,還有遼西的紅山文化系,中原的仰韶文化,長江流域的彭頭山-城背溪文化,華夏大地上諸文化融合而成的龍山文化等等。
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在歷史發展中逐步形成,既有方塊字的發明、實際社會發展形態中的先王“制度”之“作”,也有先師之“述”,還有歷代士人知識分子之“釋”。無論現當代突飛猛進的“地下之新材料”,還是甲骨文、金文以來豐富的古文獻,皆可助今天的我們更深入理解何謂“中華民族精神”。
而這種理解不能僅是朝向過去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它更是朝向未來,并參與當下的。這里,嘗試從社會、政治、信仰、經濟和文教五個方面來總結我所理解的中華文明。
社會:家庭本位與個人
從社會形態上說,我們首重“家”這種小共同體的價值,并由之引出了仁愛的精神與個體人格的成長。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親親,就是從人之為人的血緣、天然本性來說,去孝愛自己的父母,慈愛自己的子女,友愛自己的兄弟姐妹。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這種愛推廣到所有人那里去。不同于墨家的兼愛主張,作為漢文化的主流,儒家承認“愛有差等”,但依然有一種博愛的情懷。
現代人往往首重個體主義。這種“家庭主義”與對個體人格的尊重是否有沖突呢?
從發心來說,父母養育子女出自本性,是最好的助個體成長的自然機制。親親之愛在父母和子女之間提供了相對純粹的愛及美好情緒,就兒童成長而言,家庭結構可以給予更多的支持。從族群綿延的角度來講,這種文化顯然有利提升生育率。
親親之愛并不主張無條件順從。父母有過錯,《孝經》主張“家有諍子”,只是規勸父母的態度和方式要注意一點。孟子則鼓勵每個人“善養吾浩然之氣”,“雖千萬人吾往矣”,是一種具有充沛獨立意識和自由精神的人格主義。
盡管在現實中有專橫且不負責任的父母、忤逆的子女,但這恰恰是由于他們背離了親親之愛,而不能怪罪于這種兼顧著家庭結構和個體人格發展的社會結構及價值形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