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疲于應付舉報:關鍵在重建家校間的應有權利邊界丨快評
要解決家長與學生對學校的海量不合理投訴問題,要消除彌漫在家校之間的“防備和敵意”與不信任,要讓老師與學校不因此而“甩手”“撂挑子”“躺平”,關鍵在于重新建立家校之間的應有權利邊界,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各自歸位,各政府部門別再通過學校-老師向家長派發各種非教育任務讓家長疲于應付了,也別把孩子當肥羊、試圖從孩子身上掙錢。
在此基礎上,12345與教育主管部門面對投訴,應該講原則、講道理與講是非,不要逼迫老師自證無罪,不要對不良家長讓步,樹立正派價值觀,以激發人性之善,抑制人性之惡。唯有這樣,學校才能正常開展教育活動,才能向孩子傳遞好的價值觀,我們的孩子才能在知識、德性與價值觀上不斷精進,激發與展現出良知良能。
責任編輯:辛省志
日前,北青報一篇深度報道《老師被擴大化舉報背后的隱憂:困于自證,選擇“躺平”》引發了關切與討論,社交媒體上出現了不少同情老師的聲音。不過,這樣的聲音能持續多久,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轉化為對老師工作的實際支持?答案恐怕并不樂觀。
報道列舉了各種不合理舉報:有老師因為晚三個小時回復家長信息而被舉報;一位老師穿了一條裙子,被學生媽媽投訴“不像正經人”;一位老師,入職第二天就被家長舉報沒有經驗、帶不好班……讓人感覺有些家長把旺盛的精力,用于吹毛求疵與肆意作妖上了。
報道借一些老師的口,認為問題源于“防備和敵意彌漫在學校和家庭之間,很多老師打小孩的惡性新聞又加劇了不信任。更有人會利用這種情緒,滿足自己的訴求”。這一解釋是說:某些老師有失師德→輿論推波助瀾→“防備和敵意”氛圍→某些家長借機生事漁利,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