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盒混裝、糕點偽裝……月餅何時“包裝有度”?

2023年的月餅市場上仍然存在不少混裝產品,文創和聯名禮盒的混裝現象最為突出。部分餐飲品牌也推出混裝禮盒,并屢探500元監管上限。

部分商家所售混裝禮盒標有“月餅”,食品也為月餅形狀,實際卻按糕點執行標準,盡管不受月餅過度包裝的標準約束,“但涉嫌商品宣傳與實際執行標準不一致,需要食品監管部門進行處理”。還有商家將“真月餅”偽裝成糕點,甚至將“蓮蓉餡月餅”改稱“蓮蓉餡”,規避月餅管理標準。

判斷月餅是否存在過度包裝可從四個指標著手:包裝層數、包裝成本、混裝以及包裝空隙率。由于計算方法較為復雜,一般由監管部門進行現場抽檢時判斷包裝空隙率是否違規。

責任編輯:曹海東

新國標的實施可以推動廠商專注于月餅本身的創新、取締過于精美繁復的包裝,但目前仍然存在部分商家“鉆空子”的行為,需要相關部門加強監管。(視覺中國/圖)

這個中秋國慶長假有多少人的早餐被月餅承包?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家中堆積如山的月餅禮盒正在發生哪些變化?

如果你手邊正好有月餅禮盒,不妨做個小測驗:打開禮盒,除了月餅是否還配備刀叉、盤子或其他產品?從月餅所在的包裝袋向外數,能不能數出四層?如果得到肯定的答案,那么眼前的月餅極有可能因“過度包裝”違反國家相關標準。

該標準為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修訂發布的《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GB 23350—2021),于2023年9月1日正式實施。該標準第1號修改單從包裝空隙率、包裝層數、包裝成本、混裝要求四個方面進一步提出限制月餅過度包裝的規定,已于2022年8月15日實施。

根據第1號修改單,月餅不應與其他產品混裝,包裝不應超過三層。銷售價格在100元以上的月餅,包裝成本占銷售價格的比例不得超過15%。同時包裝材料不得使用貴金屬、紅木等貴重材料。

一年過渡期后,月餅是否依舊存在過度包裝現象?南方周末記者隨機抽樣調查了電商平臺的月餅禮盒商品,發現混裝現象最為突出,也有一部分商家在商品描述上玩花樣,規避相對嚴格的月餅管理標準。

北京市海淀區計量檢測所工程師張夢嬌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月餅作為中秋傳統食物,引人聯想的畫面是家人團聚而不是精美包裝,盡管月餅具有一定的社交屬性,但收禮者也希望月餅能夠物有所值,新國標的實施可以推動廠商專注于月餅本身的創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