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過去了,它們穩坐前三丨醫藥制造企業科創力排名解讀
每一家投入研發和創新的企業,都是醫藥行業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
責任編輯:黃金萍
南方周末科創力研究中心近期發布2023醫藥制造業企業科創力榜單,恒瑞醫藥(600276.SH)穩坐榜首,百濟神州(688235.SH)、復星醫藥(600196.SH)分列第二和第三位。
這是南方周末科創力研究中心第二年發布醫藥制造業的行業榜單,相較去年,前三甲位置不變,排名變化主要發生在第四到十位。
在南方周末科創力研究中心的中國企業科創數據庫中,2023年度醫藥制造業共449家入庫企業,多地上市企業去重后有434家,包括制藥、生物科技、醫療保健等三個二級行業。
在醫藥制造業,創新始終是企業最原始的增長驅動力,研發投入必不可少。榜單前十位,無一不是大膽投入創新者。它們在2022年合計研發投入近385億元、研發人員約2.4萬人,分別占到行業的四分之一、六分之一;研發強度(研發投入金額/營業收入)平均值達22.45%,遠高于行業平均值的9.63%。
前三名位置不變
從總得分看,2023年恒瑞醫藥與百濟神州其實僅一分之差。
作為中國“醫藥一哥”,恒瑞醫藥研發投入不是最多,研發人員數量最大,多年業務積累有著較為穩定的營收和創新產出。
2022年,中國國家藥監局共審評通過建議批準創新藥21個,同比減少過半。除去中藥、新冠藥,2022年獲批上市的1類創新藥僅16個,恒瑞醫藥在其中占了2款,是獲批最多的中國企業。
截至2023年上半年,恒瑞醫藥已有13款自研創新藥、2款合作引進創新藥在中國獲批上市。另有80多個自主創新產品正在臨床開發、270多項臨床試驗在開展。此外,它在2022年獲授權的中國發明專利208件、PCT(專利合作協定)162件,均為行業最高值。
創新也正在逐漸轉化為恒瑞生存發展的基礎,2022年創新藥收入(81.16億元)占營收(212.75億元)的38.15%,該占比到2023年上半年增至44.43%。
單看研發投入,百濟神州在醫藥制造業中最為大方,2022年研發投入115.12億元,是唯一一家超過百億的企業。同期恒瑞醫藥的研發投入為63.46億元,兩者的差額約等于一個復星醫藥。復星醫藥2022年研發投入58.85億元。
百濟神州已有3款自主研發的抗腫瘤產品獲批上市,2022年實現84.80億元的營收,同時通過技術授權和研發服務有超10億元的收入,但由于研發投入過高,營業利潤仍為負值,-134.25億元。
自2010年成立以來,百濟神州截至2022年的累計未彌補虧損達到509.72億元。2022年報中百濟神州也很坦誠,“風險因素”的第一項就是“尚未盈利的風險”,一千多字的描述簡而言之,研發還要繼續,虧損也要投。畢竟,一家以創新藥物研發為核心的企業,沒有投入又哪來的產品。
9月19日,百濟神州的替雷利珠單抗在歐盟獲批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適應癥,同日還宣布從諾華收回替雷利珠單抗的全部全球權益。從合作授權出海到自主出海,百濟神州全球商業化能力即將邁上新臺階,或將撬動更多的收入,下一年抹平與恒瑞醫藥之間的1分差距也未可知。
值得注意的是復星醫藥,其研發投入規模不及恒瑞、百濟神州,卻是三家中研發投入、研發人員同比增幅最大的,分別達到18.29%和27.97%,研發投入強度也較2021年有所提升。2024年的前三甲,座次或許會有新變化。
疫情擾動排名
新冠疫情三年,使得一批疫苗和診斷試劑企業研發投入和經營發展經歷了一輪“過山車式”的變動,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科創力排名。
中國生物制藥(01117.HK)較去年上升1個位次排名第五,主要因為研發投入同比增加15.66%至42.53億元。但其持股15.03%的科興中維新冠疫苗2022年銷量下降,也拖累其凈利潤下降近七成。
同樣,科興生物(SVA.O)2022年研發投入翻倍,達到29.71億元,仍沒能挽回營收大幅下降造成的丟分,從2022行業榜單的第五掉到了第十三位。
排在第七位的萬泰生物(603392.SH),則是受益于新冠疫情。這家從事體外診斷與疫苗研發生產的企業,2022年研發投入同比增長近70%,是排名前十企業中的最高值。得益于自主研發生產的新冠抗原檢測試劑盒獲批上市,帶來更多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空間,2022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近一倍、營業利潤更同比增長1.4倍。
雖然新冠疫苗和診斷試劑在疫情期間貢獻巨大,但過度依賴單一產品的風險,在萬泰生物2023年上半年的業績中也開始體現,凈利潤同比下降了38%。
藥明生物(02269.HK)、天士力(600535.SH)也是行業榜單中的“新面孔”。藥明生物是本次行業榜單前十中研發投入金額最低的一家,僅6.83億元,但它有4372名研發人員,在全行業中僅次于恒瑞醫藥、排名第二,這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源泉和發展的關鍵。
天士力2023排名的大幅提升,主要受益于研發產出端的“獎項”得分,在天津2022年科學技術獎中憑借兩個中藥研發制造項目分別拿到科技進步獎的特等獎和一等獎。這在醫藥行業不可多得。
這家主打“中藥創新”的藥企,2021年首款中藥創新藥坤心寧獲批上市,2022年加大研發投入至10.16億元,2023年上半年有19款產品處于臨床 II、III 期研究階段,看起來也是后勁十足。
科倫藥業(002422.SZ)的排名從第八掉到第十,2022年它有18.15億元的研發投入、2554名研發人員、9.6%的研發強度,數值都不低,研發投入同比增長了0.85%,但由于研發人員和研發強度同比略有縮減、為負增長,拉低了得分。
南方周末企業科創力評價體系是一個綜合指標,可以說每一個指標項的變動都可能影響公司的排名。人福醫藥(600079.SH)、再鼎醫藥(09688.HK)今年未能入榜。人福醫藥11.34億元的研發投入與萬泰生物相當,但研發投入同比增減幅、研發強度等指標遠低于萬泰;再鼎醫藥則是因研發投入同比下降近半。
盡管排名有變動,但每一家投入研發和創新的企業,都是醫藥行業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在疫情這一突發變量之后,更見企業科創真章。
網絡編輯:孫顯安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