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海洋牧場改變的人、村落和漁業圖景
天空映著深邃的藍色,漂浮著的云朵在清風中緩緩舒展開來。臨近正午的陽光很耀眼,投射在微微涌動的海面上,泛起粼粼的光輝。浪花之上,一座鋼結構的龐然大物巍然不動,如同憑空架設的建筑,給人海市蜃樓的錯覺。這是“澎湖號”,被放置在南海海域的半潛式海上養殖平臺上。海風裹著桅桿上的五星紅旗呼呼作響,工人們攀爬、行走、停駐,靜靜地查看著鋼架和懸掛著的漁網。超強臺風“蘇拉”過境,平時半潛著的“澎湖號”完全浮出了海面,接受臨時性的檢修。
“澎湖號”的上層平臺與桅桿上的五星紅旗
置身于這座龐然大物中,近處是隨波擺動的木制漁排,遠處是玄武巖環繞的島嶼和綠樹,更遠處是從港口駛出的滿載著集裝箱的輪船:最傳統的和最現代的,最原生態的和最世界的,似乎都被濃縮在了這片距離珠海市桂山鎮50分鐘航程的海域。
2023年9月初,超強臺風“蘇拉”掠過珠江出??谄系暮S?,中心風力高達17級。漂浮在海面的木制漁排幾近損毀,網箱里養殖的魚出逃大半;而旁邊的“澎湖號”巍然不動,僅有少部分的魚從破損的漁網悄悄溜走。據統計,損失甚至不足5%。在強風巨浪的襲擊下,“澎湖號”這座龐然大物展示出超強的抗風險能力,也預示著某種在海洋中進行規?;B殖的想象力。
▲從傳統漁排眺望“澎湖號”
在現代漁業的詞典里,“澎湖號”這樣的海上養殖平臺被定義為“海洋牧場”的主要類型之一。在中國,水產養殖是維系著數億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從鄉間的?;~塘到灘涂旁的高位池,從稻魚共生的水田到近岸的漁排網箱,漁民們想方設法,試圖構建供應穩定的“藍色糧倉”。
時下,坐擁四千余公里海岸線的廣東,市場主體搭建的海洋牧場紛紛入海投產,養殖作業迎來了時代的海闊天空。那些以養殖為業的人和村落正在發生劇變,漁業生產的圖景正在被技術和市場的力量改寫。
村落
“澎湖號”是五年前闖進覃海寶的記憶的。在那之前,覃海寶的日常工作主要圍繞著桂山島的49戶養殖者展開。在距離珠海市香洲港50分鐘航程的桂山島,坐落著珠海市的建制鎮桂山鎮,島民們曾“靠海吃?!?,以捕魚養殖為業。島上的原住民和桂山鎮的鎮干部覃海寶在光陰的交替間凝視著海島以及海島周邊海域的改變。
那樣的改變令人驚奇。十多年前,島民們駕著漁船在大海深處撒下漁網,在靠近灘涂的海面上搭起木排,沉下養殖的網箱,這是中國漫長的海岸線上無數漁村的縮影。漸漸地,一些島民棄網上岸,打理起了民宿、賣起了魚干,海島上多了游客們的陌生面孔。一些中老年島民依然堅守捕魚養殖的祖業,但故事的主角顯然已不再是他們。
桂山島老漁船上的漁民
年輕的工程師吳俊隨著“澎湖號”的建設而進入桂山島。四五年前,廣東大麟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的這名員工頻繁往返于海島和洋面,將一批又一批的考察者帶上“澎湖號”海上養殖平臺的甲板??疾煺叩靡杂H眼看見更加現代化的養殖方式——盡管不遠處就是島民們搭建的傳統漁排。當考察者乘著快艇漸漸靠近這座海洋牧場時,“大”是多數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半潛式的“澎湖號”完全浮起時相當于五層樓高,其平面面積則相當于4.5座標準的籃球場。當它執行養殖作業進行下潛時,鋼結構和懸掛的漁網能將1.5萬立方米的水體囊括在內——這對傳統的漁排網箱養殖戶而言無疑是令人咋舌的數字。
不僅如此,數十個大型下沉式環形網箱被放置在“澎湖號”附近的海域。從“澎湖號”的甲板望過去,數十座網箱露出的圈圈圓圓,不禁令人想起月球上散布著的環形山。
從“澎湖號”望向遠處,海上的網箱群
吳俊說,憑借“澎湖號”海上養殖平臺的運營能力,他們能夠同時兼顧網箱群的日常運行。于是,當年靜謐的小漁島,如今迎來了熱鬧非凡的時代。
“巨無霸”海洋牧場推動著漁業的進步,但老漁民們依然有機會和海洋共舞。過去聚集在海島礁石邊的垂釣愛好者,開始對登上“澎湖號”這樣的海上平臺拋竿產生了興趣,而老漁民們則希望能駕著快艇接送這些垂釣愛好者。在桂山鎮駐村干部與吳俊的對話中,他們希望企業運行的“澎湖號”給島民更多的就業機會,其中之一便是發展海釣這樣的休閑漁業。而吳俊告知,“澎湖號”設計的初衷,是兼有養殖和旅游功能的綜合平臺。
桂山島的垂釣愛好者
這也是鎮干部覃海寶正在大力促成的事情。在他的認知中,那些放棄養殖牌照的老漁民不應該被時代拋棄,需要引導他們找到活路。
這是發生在珠海市轄下建制鎮的海島故事。故事的魅力在于,它往往以啟迪的方式促動人們歡迎改變。
湛江,與珠海相隔約500公里的海濱城市,一群企業決策者在珠??疾旌鬀Q定改變。那時,“澎湖號”還沒有投放入海,這群企業決策者考察的是桂山島附近海域的另一個樣本——“德海1號”。這是全球第一艘浮體與桁架混合結構智能化養殖平臺,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主導設計制造??疾旖Y束后,這家廣東海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謀劃建造自己的海洋牧場,新的海上作業平臺被命名為“海威1號”。
“當時行業普遍都是搞漁排養殖,但我們覺得海洋牧場是趨勢,一定要做?!痹摴矩撠熑岁惡}堈f。
這家以水產養殖為志業的企業步伐是堅定的,即使在疫情三年最艱難的時刻,他們的投資也沒有中止或縮減。在企業一致的步調中,“海威1號”“海威2號”“海威3號”逐步展開。其中,“海威1號”被放置在雷州烏石港的海域上。這是雷州半島主要的漁港之一,以豐富的漁獲著稱,同時有海邊落日的美景。如今,現代化的海洋牧場伴隨海邊的落日,變成新的景觀。
“蘇拉”臺風過境前,“海威2號”也投入運作;如果一切進展順利,更先進的“海威3號”也將在國慶之后進入海洋。傳統漁業改變的軌跡似乎不可逆轉。
監測下的“海威2號”
坐落于雷州半島西海岸的江洪鎮,改變也因海洋牧場而發生。鎮子過去以“天光漁市”(天剛亮時的漁獲交易市場)聞名漁業圈,如今也多了許多陌生的面孔。他們并非前來采購漁獲的新朋友,而是搗鼓鋼筋混凝土的建筑隊。
熱辣的太陽下,建筑工人們忙著澆筑,框架結構的人工海礁如流水線般出場。這是另一種類型的海洋牧場,將其投放至海底有助于庇護海洋生物,形成可比擬海底礁石的小型生態系統。
江洪鎮,堆場上的人工海礁
負責建筑隊的廣東平航交通建設有限公司員工李忠說,過去公司以疏浚航道為主業,而今建設人工海礁被視為長足發展的第二賽道。公司已為海洋牧場建設建構了工藝標準、積累了人才,未來將長期駐扎在這座漁港邊的小鎮。
魚市依然繁忙,但新的人群已經出現,漁舟唱晚的漁港響起了混凝土攪拌機的轟鳴。那些曾經一成不變的漁村生活,就像一架快艇,駛入了更廣闊的海洋。
漁場
海上的生活方式似乎沒有什么不同,盡管眼前是一望無際的洶洶海浪?!芭旌枴钡捻攲蛹装迳?,一些第一次進入遠洋的人拿出智能手機,拍照時驚喜地發現,5G信號顯示滿格。于是,風掣紅旗獵獵作響下,指尖滑動的短視頻也將網紅BGM帶進了海洋。當人們大呼驚奇時,吳俊指著遠方的海島說,那邊有加高的增強基站,完全保障了海上作業的信號供應。
5G信號的存在,并非為了方便海上作業人員刷短視頻消遣——當然這也是一種必要的娛樂方式,而是讓高度智能化的養殖作業有了技術前提。放眼望去,偌大的養殖平臺上,作業人員并不多。按照吳俊的說法,“澎湖號”日常只有兩名作業人員,技術的進步已足以讓他們應對自如。
“自動投喂系統已經覆蓋了全平臺,平時需要做的工作并不多,主要是一些維護和監測的事情?!眳强「嬖V甲板上的遠道而來的考察者。
在介紹海洋牧場時,一些業內人士往往將之比喻為在海洋上的“耕作”或“放牧”。然而,相校于陸地上的種植業和畜牧業,運行海洋牧場的難度相當于將汽車開到海里去。換句話說,那些在陸地上奏效的運行法則,到了海洋上寸步難行。例如:淡水的供給、能源的日常保障。在茫茫的大海上,并不存在能夠跨越數十公里的淡水管道和電纜設施,一切都需要自給。
淡水和日常的蔬果是由接駁船只運送來的,兩名值班人員的日常需求也并不大;但是,要維護一座龐然大物的運轉,卻需要高額的能源。從餌料的自動投喂,到海底傳感設備的運行,都需要能源的補給?;诜N種作業需求,海上作業平臺的甲板紛紛搭建了光伏發電板。光伏發電板架設在頭頂上,讓甲板出現了走廊和可供休息乘涼的頂棚。這樣的場景,出現在“澎湖號”上,也出現在已投入運行的“海威1號”“海威2號”上。海洋上的陽光比陸地上的還要耀眼,靠太陽獲取能源已寫進了海洋牧場運行的標準手冊。
“澎湖號”,光伏板下的工人在休息
人類獲取能源不僅可以望向天空,也可以望向海洋?!芭旌枴钡牧硪粭l能源通道來自永不停歇的海浪——波浪能。在網箱群的包圍下,一座方形的小房子有些不起眼,“那是波浪能發電設備”。
“澎湖號”內的深海網箱
更大的困難來自“看見”。在陸地上,不管是田里的水稻還是草原的牛羊,農場主都能夠一目了然它們的活動狀態;然而,養殖者要查看游動著的魚,卻需要擁有“X”射線一樣的眼睛,非得看穿茫茫大海不可??上胍姷姆桨甘欠胖盟碌臄z像頭,但問題并不是那么簡單。由于光線折射進海水后遭遇削減,加上有時養殖水體變得混濁,要分辨清海水里的魚群并非易事。
監控下的魚群
廣東終于在漁業領域顯示出她作為科技大省的面容。在湛江,湛江灣實驗室占據整面墻的大屏幕上,值班人員將“海威1號”的實時監測畫面調取出來,朦朧的水體中只看見魚群游動的身影;但經“一鍵增強”后,如同智能手機的夜景拍攝模式,一條條輪廓清晰的金鯧魚映入眼簾,甚至每條魚都有藍色或黃色的矩形框定——人工智能將一條條魚識別了出來。增強后的圖像能夠清晰呈現魚群的進食情況、生長情況乃至健康狀況,加之上傳的溫度、波浪強度等數據,可以幫助養殖者調整喂養計劃。有時,在水體里觀測到死魚,養殖者可遠程操作水下機器人處理。
“我們的目標是實現一部手機就能搞定全部養殖的事?!闭拷瓰硨嶒炇铱蒲邪l展部副部長朱宇珍說。
為建造最好的海洋牧場,廣東省、湛江市兩級政府推動籌建了湛江灣實驗室。在新落成辦公樓的展廳里,該實驗室宣稱聚集了不同學科的“十八羅漢”,從水產養殖、海洋裝備、信息科技到海洋生物等領域??鐚W科合作的目的是,協同攻克市場運行中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在展廳的介紹里,科研工作者的希冀是,打造基于陸海通訊一體化的智能化養殖平臺。水體里的傳感設備采集數據傳入云端,經過人工智能的輔助決策,幫助陸地上的人實現自動投喂、遠程監測處理等日常作業。
這是技術帶給漁場的巨大進步。養殖業歷來被視為又苦又累的行業,遠離陸地又缺乏娛樂交際難免令人感到枯燥厭煩,越來越難吸引到年輕人。而智能化的改造將讓漁業從業者留在陸地,留在干凈的辦公室內,享受更便捷的職業生活。
進步的還有育種。在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東星斑、珍珠龍膽等稀有品種進入了越來越多的海洋牧場,也創造出價值更高的水產品附加值。
而海洋牧場動輒數百萬元、上千萬元的投入,也在走俏的行情里漸漸收回投資成本。價格的看漲,是“澎湖號”“德海1號”“海威2號”的擁有者信心的最大來源?!芭旌枴本W箱群養殖的金鯧魚、石斑魚等魚類,直接被大型水產加工企業的大額訂單消化。這一點和傳統的小型養殖戶需要到集市中轉銷售截然不同。
在廣東,海洋牧場帶來的規?;s化養殖,不僅方便大型加工企業采購那么簡單。除了獲得大訂單,養殖者還有更廣闊的銷路。
廣東是海洋大省,水產品總產量和水產養殖產量穩居全國第一。隨著“粵強種芯”工程的加速推進,廣東已培育出金鯧魚、海鱸、生蠔、對蝦等一批海水優勢品種。當前,廣東以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為抓手,通過高效的冷鏈物流體系、數字化的品牌營銷,逐步搶占全國海鮮市場的“C位”。
吳俊也漸漸體會到了漁場的變化。他想起,臺風過境后,魚群出逃,一些聞訊而來的船只在海上拋下了釣竿,試圖捕獲那些漏網之魚。此情此景,海洋牧場上的員工們卻并不焦慮——一方面養殖平臺穩固,損失不多;另一方面還有保險公司的兜底。海洋上的狂風暴雨,市場中的大風大浪,在技術、金融工具和政策的兜底下,顯得輕盈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