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者如何解讀周作人:讀東洋文庫版五卷本《周作人讀書雜記》
中島長文教授對知堂不僅僅有稱贊,也有很銳利的批評,更有站在日本人立場的入木三分的洞察,有的還發前人所未發。
責任編輯:劉小磊
左圖為周作人,右圖為中島長文翻譯的《周作人讀書雜記》。
日本的周作人翻譯與研究
來日本留學后,雖然不是專攻文學,由于在國內時就喜歡閱讀知堂的作品,一直很留心東瀛學界對他的研究。有意思的是,日本的知堂研究同樣也受到政治問題的困擾。雖然戰前就有松枝茂夫那樣服膺知堂的學者開始翻譯與研究,但二戰后由于政治原因,以知堂為研究對象的學者很少,翻譯也罕見,我看到過的只有一本,就是松枝茂夫翻譯的《周作人隨筆》(富山房百科文庫,1996),此書是舊書新編。松枝二戰后還與人合譯過《魯迅的故家》,但他的新譯僅此一冊而已。胡適則待遇更差,直到最近才有一本傳記出版,還是翻譯美國漢學家格里德的《胡適與中國的文藝復興》,國內早就出過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讀研后不久,一位老師送給我東京大學比較文學專業博士劉岸偉寫的《東洋人的悲哀:周作人與日本》。十多年前,劉岸偉更上層樓,寫了一部《周作人傳:一位知日派文人的精神史》,獲得了著名的和辻哲郎文化獎。劉岸偉為了研究知堂,甚至還學習了古希臘語,在書中討論了知堂譯的古希臘經典,看得我好奇心發作,想哪一天全面校讀一遍。最近劉岸偉還與人合作,出版了《知堂回想錄》日譯本,為日本讀者提供了很好的傳記資料。除了劉岸偉,這些年也有些日本學者在做知堂研究,比如參與編輯《周作人致松枝茂夫手札》的小川利康教授,近年出版了《叛徒與隱士:1920年代的周作人》。
這些年陸續有一些知堂的作品出了日文版,比如中國文學專家木山英雄編譯的《日本談義集》(東洋文庫,2002),收入包括四篇“日本管窺”在內的隨筆計四十六篇。如書名所示,都是談日本文化的。而最重要的則應推中國文學專家、《圍城》譯者之一的中島長文編譯的五卷本《周作人讀書雜記》(東洋文庫,2018)。五年前看到《朝日新聞》上刊登的《東洋文庫》廣告時,筆者大吃一驚,因為印象中《東洋文庫》從來沒有一舉推出同一個人的五本著作。真佩服這家出版社的魄力,到底是出過日本最好的大百科全書和《林達夫著作集》等好書的老牌出版社。因緣湊泊,最近借來這套書,仔細讀了幾篇譯文和解說,發覺果然是一套下了大功夫的好譯著,很值得為國內讀者介紹一下,看看東瀛的學者是如何閱讀知堂的。
周作人與友人在苦雨齋。
最好的日文版知堂著作
我們知道,知堂一輩子讀書無數,寫的很多文章都跟書有關系。用他的學生張中行的話來說,論讀書量之大,讀書之駁雜,在老一輩里知堂是名列前茅的。所以中島教授從讀書的角度來編選知堂的文章,把這套書命名為《周作人讀書雜記》是很有見地的決定,可以說抓住了知堂一生求知的主線。而用來做翻譯底本的,正是我當年讀過的《知堂書話》。不過他用了更新的版本,是2004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的兩卷本。當年跟《知堂書話》差不多同時推出的《知堂序跋》,則基本沒有采錄,因為在中島教授看來,序跋是知堂寫他親見的書籍的,作為譯者要一一驗證并不容易,只好割愛。為了能夠全面反映知堂作品的全貌,中島教授說他還參考了《周作人自編文集》《周作人文類編》《周作人散文全編》和《周作人譯文全集》,也就說事實上是從所有作品中編選出來的五卷本。在翻譯底本的取舍方面,譯者的認真勁兒著實令人佩服。
在確定了大方向后,具體各卷怎么安排,也是很費思量的事情,畢竟知堂寫的文章涉及的學問門類繁多,文章的數量也驚人。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的學問是“橫通”,是“雜學”。所以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