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則班內社會學調查:為何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回家了?

我想回到人類學視域下的一個概念——做家,對應的英文是home making,意指家不是天然的,不是自然生成的,家不止于生理層面的,更多指涉社會層面的,家是社會建構的結果,家需要家長與子女兩方共同努力,去營造、營建與經營,只有父母與子女兩方采取了共同的行為、行動、協商與協作,真正意義上的家(home)才能形成,年輕人臆想中的家才真實地存在。

責任編輯:陳斌

最近一篇帖文很火,原文是這么說的,“往往無助的時候腦子里就蹦出一句‘想回家’,但又好像不是真的現實中真正的‘家’,而是一個臆想中安全的、自在的、沒有痛苦和煩惱的地方”。我估摸著發帖人大概率是年輕人,跟帖及評論的人也多是年輕。

家,英文也即home,區別于house,后者只是具備居住功能的建筑物。home是一個帶有明顯文化地理學色彩的詞兒,經常與家人、家庭、親情、溫暖、庇護、臂膀、港灣等相關聯?;丶?,即所謂的going home,也飽含著滿滿的正能量,回家的正義感與正當性,從“?;丶铱纯础薄坝绣X沒錢,回家過年”“落葉歸根”等膾炙人口的歌名或句子中可見一斑。

于我而言,逢假期尤其逢長假我必回家。道理至簡,父母養育和培養我成人非常不易,現在他們年紀大了,我沒有任何理由不抽空回家看望與陪伴他們。換言之,我如果假期不回家,只顧著我自己玩,或帶著老婆孩子玩,我會心生愧疚,我會覺得我是一個自私無情的人。

而時過境遷,現在的年輕人,尤其90后、00后的年輕人對家及回家有著迥然不同的理解與認知。

我的社會學調查

我侄子是大一新生,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假期,他只在家待了三天,第四天就約他的伙伴外出游玩了。

我隨機詢問了我所教的18人,囊括大二及大三學生,“這個假期沒有回家”的有7人,“回家待了7天及以上”的有1人,“回家待了5-6天”的有3人,“回家待了3-4天”的有4人,“回家待了1-2天”的有3人。沒有回家的7人里,直接表達“不喜歡回家”的有5人,2人表示“假期有其他安排,就沒有回家”?;丶业?1位同學里,持“喜歡回家,但不喜歡在家待太長時間”觀點的人占比高達92%。

一個結論是,我觀察到的這些年輕人不怎么喜歡回家,或不喜歡在家待太長時間。

將回家視為一種人口流動現象,哪怕是暫時性的人口流動,我們不妨借用人口學的推拉理論進行解釋:回家,證明家里有吸引我的東西,讓我感覺舒服的東西,此即“拉力”,將我拉回家;不想回家,不回家,或回家了幾天,就想離開家,一定是家里有我不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