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劇終于不再斗小三了?
今年,以女性關系為主題的影視劇里,《好事成雙》的操作絕對算得上大膽。
張小斐扮演的原配林雙,居然跟張嘉倪扮演的小三江喜,組成了“復仇者聯盟”,不僅聯合起來手撕李澤鋒扮演的渣男衛明,還攜手創辦新公司,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
倒退三年,這樣的劇情還是難以想象的。
比如《三十而已》里張月扮演的林有有,因劇里的小三行徑,觀眾對其抨擊,甚至上伸到了演員本人身上。
但三年后的《好事成雙》,情況卻發生了很大變化:除了可氣可恨之外,觀眾從江喜身上,更多注意到的是她的苦難和堅韌,以及與原配之間惺惺相惜的默契。
事實上,回顧國產劇不難發現,小三這個角色一直都在變化之中,而借助這個形象對婚姻關系的探討,也反映著社會價值的嬗變。
01男性凝視下的白月光
國產劇里第一個引起社會討論的小三形象,當屬《北京人在紐約》(1993)里王姬扮演的阿春。
她成熟、優雅、充滿韻味。但這不是全部,真正讓她俘獲包括姜文扮演的王起明在內所有人的,是她聰慧且冷靜的頭腦,無論感情羈絆有多深,都要時刻確保自己在經濟上的獨立。
她在劇中第一次露面,就是和曾經與她過發生關系的男人起爭執,因為那個男人挪用了她飯店里的錢——阿春把錢財和感情分得很清楚,即便后來跟王起明糾纏如此之深,也會在他想要借錢時,堅持讓他打欠條,并規定好利息和還款日期。
阿春是那種對社會的生存法則了然于胸的女人,深知經濟獨立對女人的重要性,唯其如此,才能讓自己時刻保持話語權。
正是這份清醒,讓阿春即便是個不討喜的小三角色,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鳴。
《來來往往》(1998)里許晴扮演的林珠,也是如此。
在這部劇里,林珠是一個渾身上下彌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