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格麗克逝世:她的詩有超越創傷與喪失的力量

美國當地時間10月13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人露易絲·格麗克逝世,享年80歲。她畢生都狂熱迷戀“包含了私人的選擇、密謀的詩”,迷戀能鼓勵讀者參與其中的親密聲音,堅強地面對自我的夢想與幻想。她的詩歌具有超越創傷與喪失感的力量,正如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所說的,露易絲?格麗克具有“不易錯辨的詩歌聲音,以簡素之美使個人存在獲得了普遍性”。本文首發于2020年10月露易絲?格麗克剛獲諾貝爾文學獎后。

“格麗克的寫作不是冷戰風格的政治化,而是個人的政治,她的寫作回到了對人的身份的認同。這是一個關鍵,她筆下的女性,無不都在尋找自己的聲音?!弊钤鐚⒏覃惪艘槿雵鴥鹊淖g者范靜嘩指出,美國詩歌傳統中私人化寫作的興起,包括西方女性主義的興起,是格麗克多年來屢獲重要殊榮的背景。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周建平

圖/Katherine Wolkoff

“‘詩人’這個詞必須謹慎使用;它命名的是一種渴望,而不是一種職業?!?/p>

多年前,露易絲·格麗克在一篇自傳性散文中寫道:藝術制作的欲望產生了持續的渴望的體驗,這種不安,有時以浪漫的或是性的方式結束。似乎總是有什么東西在前面,下一首詩或下一個故事,看得見,但無法觸及。

“要完全理解它,就是要任它纏繞折磨;某一個聲音、一塊石頭,變成了一個折磨——象征這個聲音的那首詩似乎就在某處,已經完成,它像一座燈塔,不同的是當游向它時,它就后退?!?/p>

近60年詩歌生涯,積攢下13本詩集,堆疊在房間一角。偶爾瞥見,格麗克還會刻意壓抑某種“偷偷摸摸”的自得,感嘆自己“沒有浪費時間”。如今,她的桂冠上新添一枚花蕊——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稱贊其“樸實無華的詩意之聲,讓個體的存在普世化”。而她獲獎的第一反應是:糟糕,要沒朋友了!

或許是有意應和時下全球性疫情的苦難和陰影,評委會主席安德斯·奧爾森在致辭中引用了《雪花蓮》,出自為格麗克贏得普利策獎的詩集《野鳶尾》(1992)。它描繪了冬天后生命奇跡般的回歸,似乎也象征著詩人的“激進變革和重生”,雖不斷受到生活的錯誤和變化境況的困擾,仍能“從深徹的喪失感中實現飛躍”。

7歲看到死亡幻象,十幾歲被厭食癥扼住喉嚨,早慧的少女負擔起詩人“見證”的天命。借助神話與宗教寓言,她往返于圣冥兩界,實現對“自白派詩人”的超越。如同詩句中的預言,比起圣女貞德,她確實更像拉撒路——《圣經》中經耶穌救治而復活的人,是詩人西爾維婭·普拉斯想“模仿”卻最終失卻的那條路。

“在她的詩中,自我傾聽著自己剩下的夢想和幻想,在面對自我的幻想時,沒有人比她更堅強?!眾W爾森說。

饑餓不是為了經驗,而是為了理解?

“我生來小心翼翼,在金牛座的標志下。/我在一個島上長大,茁壯地,/在二十世紀的下半葉;/大屠殺的陰影/幾乎沒有觸及我?!?/span>

1943年,格麗克生于紐約長島的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這寥寥數語,就是她為自己寫下的《自傳》。由她的第二本詩集名所暗示的是,這片“沼澤地上的房屋”,并不穩固。

父親是有著作家夙愿的成功商人,經常給她講圣女貞德等傳說和歷史掌故。母親畢業于名媛輩出的衛斯理女子學院,擔當著家庭藝術教育的“裁判官”。她還有一個妹妹,日后成為曼哈頓的銀行家。

“格麗克的寫作不是冷戰風格的政治化,而是個人的政治,她的寫作回到了對人的身份的認同。這是一個關鍵,她筆下的女性,無不都在尋找自己的聲音?!弊钤鐚⒏覃惪艘槿雵鴥鹊淖g者范靜嘩指出,美國詩歌傳統中私人化寫作的興起,包括西方女性主義的興起,是格麗克多年來屢獲重要殊榮的背景。

對格麗克來說,家庭才顯得像是她的“集中營”?!拔矣袕娏业恼f話欲望,但這欲望經常受到挫折:我的句子,如果被打斷,就徹底被改變——被轉換,而不是被解釋?!?/p>

簡而言之,“她并不符合對孩子的/定義:對什么事都充滿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