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A股做空制度打補丁,限售股融券制度為何引爭議?

“既然是限售股,為何又要讓它流通?大股東甚至靠此賺取了利息(費率),這在國外是嚴格禁止的,因為侵犯了二級市場的權利?!?br />
相比美國等海外市場,A股券源缺少了兩個重要來源——個人和上市公司大股東。

美股市場也有限售制度,和A股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并非是監管勒令,而是券商、交易所和上市公司之間博弈的結果。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顧策

輿論風暴之下,監管層給A股做空制度打了補丁。

2023年10月14日,證監會宣布,將階段性收緊融券和戰略投資者配售股份出借。融券是目前A股市場最主要的做空制度。

此前,輿論爭議洶洶的是新上市公司金帝股份(603270.SH)。在9月初上市首日,金帝股份就被大額融券做空。后經證監會核查,出借股份來自一項公司核心員工資管計劃,俗稱“戰略投資計劃”。因為屬于內部人持股,這些戰投股份通常被視為“限售股”,最大特點是不可流通。

2019年科創板啟動,允許部分限售股被納入融券出借范圍,并于2023年在主板全面推行。政策本意是通過擴大券源,增強做空力量,把新股價格“打下來”。

但即便將上述資管計劃的股份全部被出借用于做空,金帝股份仍以近84倍的高市盈率發行上市,首日收盤價相比21元的發行價上漲超過121%。然而,該股股價在隨后兩周內下跌近三成。融券不僅沒有遏制新股炒作,還被股民指責為下跌元兇。

類似情況在新股中并不罕見。南方周末記者運用財匯金融數據統計,截至9月最后一個交易日,今年IPO的189家上市企業中,有66家在發行首日通過戰投計劃出借了股票,變“限售”為“流通”。其中半數以上首發市盈率超過50,屬于高價發行,A股市值第一的貴州茅臺市盈率僅為32。

多位受訪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矛盾并不在于融券業務本身,而在于稀少的券源被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導致市場無券可借,新股尤甚,因為大部分券源被鎖定在原始股東們的限售股中。本想用戰略投資者的券源解決這一問題,但導致大股東手中的限售股變相流通,政策“打架”。

當做空只能少部分人參與,券源供需失衡,虛高的發行價格就讓做空成為包賺不賠的買賣, A股IPO的價格發現功能難言起效。

金帝股份的上市,引發了戰投限售股融券的爭議。(視覺中國/圖)

“既然是限售股,為何又要讓它流通?

如何定性金帝股份的戰略投資資管計劃,是市場的主要分歧?!拔窗l現相關主體繞道減持、合謀進行利益輸送等問題”,是證監會核查后的結論。

借券本質是對賭股票的后續走勢。一旦股價下跌,投資者能以更便宜的價格在市場中購買股票還給出借人,借股和實際購買股票的差價就是投資者獲利,成本取決于要支付給出借人的利息,即費率。

金帝股份上述融券470萬股分成7筆融出,期限均為27天,融出數量分別為39萬股(融出費率21.6%)、141.3萬股(費率22.6%)、16萬股(費率23.6%)、247.7萬股(費率24.6%),2萬股(費率25.6%)、8萬股(費率27.6%)、16萬股(費率28.1%)。

現居巴黎的資深對沖基金經理袁玉瑋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年化28%的費率在目前市場里屬于較高水平,“每個票的價格每天都在變,沒固定規律,越是大票越便宜,費率最低的可以達到5%左右,小票基本都在5%—10%,20%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