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家劉汶蓉:年輕人的很多選擇無法成為“現實選擇”

“當人的生存已經不是問題了,發展面臨瓶頸怎么辦?父母把子女保護起來是一個出路嗎?”

責任編輯:劉悠翔

相關報道詳見:《紀錄片《巢》:互相折磨的兩代人,為什么還要住在一起

紀錄片《巢》把鏡頭對準了上海一個三口之家,85后男青年畢業多年,與父母蝸居于30平米的老公房。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汶蓉關注到這個紀錄片,她對這樣的家庭十分熟悉。2016年是紀錄片開始拍攝的年份,她當時正在做代際關系研究的課題,發現了“啃老”家庭這個群體:“在2016年的時候已經有很多這樣的案例,只是現在青年人就業形勢更嚴峻,還有他們的期待不一樣了,所以越來越多。最早是2005年還是2006年,上海這邊就開始‘啃’了,因為房價開始貴了,老年人感受到支持子女的壓力越來越大,對‘啃老’這件事情當時有一波討論?!?/p>

劉汶蓉讀博時便開始關注、研究中國社會的代際關系問題。21世紀前十年,從事質性研究的學者以大量篇幅談論孝道衰落、養老危機、代際失衡等問題。她當年的博士論文也源于想要驗證“孝道衰落”的說法,結果卻把她引向另一個方向。2008年,她在分析蘭州和上海的調查數據時,發現代際關系反而呈現緊密化趨勢,并且越年輕的人越認同孝道觀念。

2012年至2019年,她與課題組走訪上海、蘭州、大連等地,搜集137個家庭個案,在美國搜集11個家庭個案,結合抽樣調查資料,最終得出結論:社會轉型強化了中國家庭“親子一體”的情感結構,代際互助傳統表現出強大的韌性,代際紐帶仍然發揮著安頓個體生命和激勵日常生活的共同體功能。

在實地調研過程中,劉汶蓉見過許多受家庭兜底、托舉的中國年輕人,而在美國調研時,與當地學者交流,東西方家庭兩相對照,令她觸動。加之自己擁有了母親的身份與體驗,她的心態有了變化。曾經,她一度反感中國的家庭文化,認為“道德綁架”過重,如今她認為這是種溫暖的制度設計,中國城市家庭承擔了青年人失業和結婚生子的“兜底”工作。

紀錄片《巢》中,85后主人公(左)與年過七旬的父母共同生活。片方供圖

“雖然我們之前的文化理想是自由平等,破除封建主義的孝道和代際父權等等,但是現實中的社會,離開這些,目前沒有建立起其他的可以支持人安身立命的文化心靈基礎,所以(家庭文化)反而變成了一種價值示范。我們要尊重文化的傳承,又要改造。這不是說改造就能改造的,需要深刻的思想上的轉型,它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眲肴貙δ戏街苣┯浾哒f。

目前,劉汶蓉將研究重心轉移至青年婚戀上,正在操作課題“大城市青年人的婚戀趨勢、困境與社會過程研究”。在與南方周末記者的訪談中,她談及轉型期家庭代際沖突、全職兒女現象、信息社會中的青年困境等話題。以下為其自述:

子女一旦不再結婚生子,很難與父母真正和解

我們70后,往上的時代更加是,在青年時期,我們有非常強烈的離家的動力。為什么呢?父母的管控是非常痛苦的,而我們感受到的愛是非常少的,因為多子女的時候,父母分配給你的時間和精力,包括經濟資源,都非常少。這種狀態下,孩子不需要評估,幾乎是一個自然形成的動力,就是必須要在很早的時候讀書遠離他們,必須掙到錢養活自己,這種動力非常強。還有必須要結婚,因為結了婚就可以理直氣壯地離開那個家庭。

在這種動力下,可以說我們那時都是生存的問題。我們也想要自我實現,從小想過畫畫啊,唱歌啊,寫作啊等等,但是大部分人都只是把它當作自己埋在心里的一個理想。首先要滿足自己的生存,要就業,要結婚,要在社會上有一個同輩的支持網絡。我們的支持主要是依賴于朋友、同學,這個網絡是非常重要的,很愿意花時間精力結交這樣的關系。

但是現在的年輕人,父母給的生存上的壓力非常小,他們把很多精力和思想都花在自己的理想為什么不能實現這件事情上,就顯得非常無力,因為他們的自我實現標準是比較高的。

雖然我覺得這種話說出來年輕人會不開心,我知道他們的經歷不一樣,他們沒有辦法理解。我的研究也發現,代際之間,因為沒有相似的經歷,也沒有相似的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