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的雙重生命
媒體稱其“孤獨的國王”、“華語樂壇里宛如‘伏地魔’三個字的名字”,他回應說:“什么時候變孤獨?這么孤獨嗎?通常這種人都死掉,而且埋在墳墓里面了?!?/blockquote>
無論是在演唱會上公開剪掉自己的美國護照,積極參加“天下圍攻”倒扁運動,還是在汶川地震后出現在加州賑災晚會演唱《亞細亞的孤兒》,羅大佑始終沒有遠離政治運動和社會現實轉折點
1982年,那個叫羅大佑的年輕人,還是醫院放射科的醫生。有一天,他收到了臺北市“議員”送來的一袋袋體檢病歷,其中,“有一個人叫謝長廷,有一個人叫陳水扁”。
就在那一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在專輯文案中他寫道:“這一趟音樂的路,走得好辛苦。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嚴肅與通俗間,我幾乎是一路跌跌撞撞摸索過來的。”
走得辛苦的另一個原因,他沒有寫出來,只是在心里掙扎:那時他還沒下定決心選擇做醫生還是做音樂。
父親是醫生,母親是護士,姐姐是藥劑師,哥哥是牛津大學的心臟醫學博士,一家人都以醫學為中心。從在醫學院讀書時組建“洛克斯”樂團,到寫第一首歌,到出第一張唱片,一直到拿了醫師牌照,醫生還是音樂人,這個選擇困擾了他10年之久。
早在他還是實習醫生時,《之乎者也》的錄制就已經開始了。起先沒有人愿意冒險出版這種與市場主流相差極大的音樂。幾年后,成立不久的滾石唱片決定推出這張專輯。不料,這個瘦削冷峻的青年一夜之間成為年輕人心目中的叛逆偶像。臺灣樂評人馬世芳這般描述當時的情景:“媒體也掀起羅大佑是洪水猛獸還是時代良心的論戰,在毫無心理準備的前提下,他發現自己已經置身暴風眼的中央,被戴上了‘青年時代的先知兼代言人’這頂大帽子了。”
于是,他一邊當醫生,一邊連續出版了《之乎者也》、《未來的主人翁》、《家》這3張專輯。“回頭看這幾張作品掀起的社會效應,其規模之大、延續之久,整個臺灣流行音樂史上除了羅大佑,似乎還沒有任何人制造過。”馬世芳如是評價。
但對當時在醫生和歌手兩種角色間游移不定的羅大佑來說,這卻是痛苦的煎熬,“兩邊走的時候,一度覺得自己對兩方面都失去信心。”
1987年,他終于下定決心,給父母寫了一封信,&l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