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羅大佑——破壞成這樣,我們要趕快修復
你為什么要打倒崔健呢?你走另外一條路不就得了?很奇怪。羅大佑走了這條路,你就不能走一條非羅大佑的路嗎?你干嘛要做另外一個羅大佑呢?為什么要做另外一個羅大佑來打倒羅大佑呢?不值得嘛。
和羅大佑的訪談,分兩個下午進行,地點從酒店會所到他的家里,話題也不斷地跳躍和發散,總是從預設的題目,自然而然地延伸到社會、時事、歷史和科技。手勢不斷,表情豐富,時而激動時而低沉,時而興奮時而嘆息,這位音樂教父展示了他的喜怒哀樂,泄露了他的真性情。
春晚:十八歲不能唱成八十歲
人物周刊:先求證一個問題。2001年,在新浪網和網友訪談的時候,你說“我大概會寫到2008到2010年左右”,按照這個說法,現在時間快到了。
羅大佑:那時候看起來,寫到2010年是差不多了,沒料到金融海嘯會來,這個事情可能讓我再延續一下。我們在弄縱貫線的時候,根本就沒想過這個問題。去年5月10號,樂隊開第一次記者會,那時候我在臺北,隔兩天四川就大地震了,這也是沒想到的。
突然之間,很多事情要去handle(應對),很多題材可以寫。去年發生太多事情了,雷曼兄弟的破產變成一個全世界的問題,聽說全世界的財產從60兆美金跌了一半,這個財產是把股市、樓市、GDP和所有儲蓄都算進去的。你看前幾天的新聞,賭王的身家就縮水了9成。
人類的共識從來沒有達到一致,但這次,所有的人類,從歐洲到美洲到亞洲,大家都認同這個經濟危機是前所未有的,這樣的話可能大家會團結一點。
人物周刊:蕭條時期通常也蘊藏著很多機會,你們縱貫線現在有沒有相關的題材?
羅大佑:我覺得《亡命之徒》里,多多少少有點這個影子。那首歌是阿岳(張震岳)的想法,他是從電影里去找感覺,從一個殺人犯要和自己的女朋友分別的角度去寫。討論的時候,李宗盛覺得可以發展下去,我就說,每個人都可以是亡命之徒啊,每個人一輩子總有個時間是像亡命之徒一樣地生活。取得這樣的共識后,我們覺得可以從每個人的角度去找一個亡命之徒。
人物周刊:看了春晚你們的演出,《亡命之徒》只剩下最后一段,還改名為《出發》。
羅大佑:對對對,歌詞改得比較健康一點。
人物周刊:這背后是怎樣一個過程?
羅大佑:也沒什么,上春晚嘛,就是一個預告。從4月18日的北京開始,接下來會有一系列的演唱會,這個時候做做宣傳也不錯。春晚你是知道的,是給沒有新意的人看的,所以我們也按照上級的指示,哪里不能做就不做。阿岳有一首《愛的初體驗》,講到“是不是我的十八歲”,現場把歌詞打出來,我說我們唱成八十歲好不好,那邊就說不行,一定要唱十八歲,歌詞怎么打就得怎么唱,一板一眼,完全不能有失控的感覺。這蠻有趣的。
2009年2月7日,羅大佑在香港灣仔 圖/本刊記者 大食
2004年5月6日,羅大佑和神秘嘉賓潘越云及齊豫合影
2004年11月3日,“康熙來了”專訪羅大佑
我贊成兩岸慢慢地、自然地走到一起
人物周刊:現在回過頭,怎么看臺北?
羅大佑:我現在反而最不會形容臺北了,一個人一輩子最不會形容的大概就是自己的家鄉,自己出生的地方。
人物周刊:你現在把臺北當作自己的家了?
羅大佑:還是有點猶豫。不過現在好多了,自從去年5月,馬英九上臺之后,就好很多了。陳水扁嚇死人了,前所未有的嚇死人。
人物周刊:他們一家這幾個月占據了很多報紙的版面。
羅大佑:你看這個人,在總統府里搞成這樣,在監獄里還能搞成這樣。(邊搖頭邊笑)
人物周刊:你現在還是在關注那邊的新聞吧?
羅大佑:重要的新聞都會關注。比如說臺灣的經濟,很多人都說,哎呀,馬英九沒什么希望,做不了太好。我覺得陳水扁搞了那么大一個爛攤子,其實李登輝的后期已經很糟糕了。馬英九一上來就碰到全球性的金融海嘯,藍綠的對立還是很緊張,所以我覺得,還是要給他多一點時間。奧巴馬當選之后的演講說了,金融海嘯可能不只一年,甚至不只在總統的一個任期之內就能結束。你想要馬英九怎么樣嘛。
人物周刊:很多人覺得馬英九上臺,會讓兩岸關系往好的方向走,你怎么觀察?
羅大佑:我覺得兩岸應該往自然的方向走,不要硬是把關系搞得太僵了。我比較贊成兩岸慢慢地、自然地走到一起來,不要太牽強地統一,就像香港和大陸,你要太快也是不可能,麻煩事會一大堆,兩邊本來就很不一樣的。
所以,我又說到金融危機可能是個好事情:當人類發現每個人都那么危險的時候,惟一的辦法就是大家要彼此信任,每個人都要更努力。人是我們惟一可以相信的共同體,難道你要相信空氣嗎?相信海水嗎?相信動物嗎?我覺得每個人在危機里都只能夠相信其他人,所以會更團結。
我是樂觀的?,F在大家經濟都不好,都需要共同度過這個難關,政府和銀行系統的前所未有的合作也是希望把這個難關解決掉,這些都是空前未有的。溫家寶這次去歐洲,應該就是談論金融這方面的事情。
人物周刊:你對時事的關注挺多的。
羅大佑:這個很重要嘛,亞洲、歐洲、美洲現在是鼎立的,就像中國小說里講的三國時代,亞洲現在變成了美洲跟歐洲之間的協調者,大國崛起就是這樣,我覺得現在怎么去扮演一個好的協調者,去幫助另外兩個洲,這是好的事情。中國這個名字,本來就有一個“中”嘛,有點中庸的、中間人的味道。
人物周刊:可是,中國人也經常相互埋怨對方,要么太左要么太右,就是不夠中。
羅大佑:你要反過來想,你批評我太左或者太右,其實你是想中的,才會注意到我是不是太左或者太右。中國人是想中而不得其門而入啊。其實中國人是一個蠻矛盾的民族。我覺得歸于自然是比較符合中國人的哲學觀,像老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