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灣區,探索低碳先行之路|第18期CSR思享薈成功舉辦

2023年10月18日,由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辦,聯合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Power Talk論壇共同舉辦的南方周末第18期CSR思享薈暨中國企業雙碳行動力調研說明會在南方電網廣州變電站科普中心圓滿落幕。本期活動以“做好灣區低碳先行者”為主題,邀請來自大灣區綠色低碳領域的學者、專家和企業代表,共同探討雙碳目標公布以來各自領域的成果和洞察。

低碳戰略與市場機制共同謀劃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要在低碳發展樹立表率,科學部署和評價至關重要。廣東工業大學碳中和與綠色發展協同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曾雪蘭表示,從世界灣區的經濟形態演變來看,大灣區的建設目前正處于強調區域協同的優化期,并向著強調區域一體化的創新期發展。在這個階段,需要密切關注新環保和循環發展政策,突出可持續及環保教育,以及綠化、宜居性等環境問題。

曾雪蘭認為,相較于世界灣區,大灣區作為高質量發展典型示范區的低碳發展水平有待提升,特別是各灣區城市之間的差異性較大。各類城市節能減碳的重點領域應有所側重,需要根據發展階段和資源稟賦綜合考慮,不宜采取一刀切的低碳發展策略和評估體系。同時應以創新性市場機制有效促進灣區低碳發展協同,具體包括低碳技術創新、擴大低碳影響、培育低碳產業三大方面。

廣東工業大學碳中和與綠色發展協同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 曾雪蘭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不僅需要優化綠色低碳基礎設施,還要促進低碳產業協同、增強低碳技術創新、構建低碳消費生活方式。這個過程里,離不開碳交易市場的建立。綠色金融研究院(香港)高級顧問、廣東綠金委秘書長孟萌表示,廣東是全國最早試點碳排放交易的省市之一,碳市場參與主體呈現多元化,但構建碳定價體系需要企業、投資機構、個人投資者等各方努力,目前廣東探索全國標桿性碳交易合理價格的工作仍有較大進步空間。與此同時,碳市場的概念也與日常生活的息息相關,如通過碳普惠、碳積分等政策的實施,可以更科學地對個人的低碳行為進行量化。

綠色金融研究院(香港)高級顧問、廣東綠金委秘書長 孟萌

基礎建設與金融支持共同促進轉型

在助力大灣區低碳轉型的實踐中,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電網是排頭兵。電力企業正在不遺余力地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并提供實質性的解決方案。廣州供電局企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麗萍就綠色能源助力低碳轉型、綠色運營守護美好生態、綠色服務共筑低碳未來三個主題,分享了廣州南沙“多位一體”微能源網示范工程、全國首座國際LEED綠色金級認證變電站、建設“一快一慢、有序充電”充換電服務體系等綠色低碳實踐案例。

廣州供電局企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陳麗萍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廣州市綠色金融協會助理秘書長鐘成斌在案例分享中表示,在助力大灣區先試先行的過程中,廣州市緊緊圍繞“三大功能、五大支柱”構建綠色金融體系,除了出臺相關扶持政策,目前正在探索從立法層面助力企業低碳轉型的實施路徑。為配合相關政策的落地,廣州市綠色金融協會積極組織銀行機構參與環境信息披露。據統計,截至2023年上半年,廣州綠色貸款余額9621.94億元,居全省首位。

廣州市綠色金融協會助理秘書長 鐘成斌

能源變革與技術迭代共同提升效率

憑借可持續、可再生、污染少和能量密度高等優勢,氫能在雙碳戰略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佛山環境與能源研究院院長、中國城市燃氣氫能發展創新聯盟秘書長趙吉詩在主題演講中表示,氫能是構建新能源體系的重要支持,可以有效調節風電、光電等清潔能源的生產不穩定性,目前氫能在飛機、輪船、有軌電車等領域已經有示范性應用。綠氫將成為工業深度脫碳的重要支柱之一,工業領域脫碳的效果最明顯,對實現雙碳目標具有戰略意義?,F有的能源體系主要由天上的電網和地下的氣網構成,而氫可在兩種形態間轉換,通過電、氫、氣的協同效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將帶動東南沿海地帶的資源向西部轉移,提高西部建設化工產業的可能性。

佛山環境與能源研究院院長、中國城市燃氣氫能發展創新聯盟秘書長 趙吉詩

而在應用端,傳統農業也迎來了綠色現代化革命。在極飛科技海外業務負責人、ESG項目負責人佟巍分享的新疆超級棉田管理項目案例中,借助科技的力量推行“減少化石燃油消耗”“減少農業化學品投入”“推動秸稈科學還田”“幫助優化農事決策”四大舉措助力減少農業溫室氣體的排放,具體實踐包括用電力驅動的農業無人機來替代傳統燃油農機、使用智能水肥灌溉系統、借助AI技術分析照片監測農田中病蟲害發生情況等。農業大約占全球碳排放用量的四分之一,如何讓農民更精準地勞動,避免大規模的重復農務,是做到精準捕捉、儲存、計算碳排放的關鍵所在。

極飛科技海外業務負責人、ESG項目負責人 佟巍

探索低碳合作共贏之路

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任務艱巨,除了總結成果和收獲之外,也需不斷反思問題與不足,才能不斷前向。進入會議研討環節,與會專家和企業代表圍繞“雙碳行動如何向深向實”的主題展開了研討。

針對企業中長期深度脫碳的問題與挑戰,中山大學地球環境與地球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博導周永章認為,零碳目標的實現除了技術上的可行性,還需要對經濟性進行考量;同時,煤電作為清潔能源轉型的兜底技術,其消納問題值得關注;最后也要意識到如太陽能、氫能等新型清潔能源技術發展需要充分的國際化合作。ERM企業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負責人梁蕊亭則表示,從企業的角度,一方面需要管理層更深入地理解減碳目標與企業發展階段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需要針對一線員工的減碳意識和能力進行建設。亞太森博(廣東)紙業有限公司可持續發展副總經理陳皓認為,對于制造業企業而言,中長期脫碳的重點在于將ESG指標納入財務模型,同時認識到一些前沿脫碳技術的經濟成本是較大的挑戰。招商蛇口城市研究院院長孟偉則提到,一方面政策層面需要針對不同行業出臺更精細化的碳排放計算指引,另一方面產業上下游需要通力合作來應對市場預期欠佳的環境下節能減排成本的消納問題。

在低碳轉型的實踐過程中,能源供給側除了做好自身的運營示范,也在為客戶創造著差異化的價值。南方電網綜合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張恒閣認為,通過市場化的路徑最有利于鼓勵多方主體共同實現降碳目標,如南網能源通過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大大減輕了客戶對于設備更新改造和維護成本高企的壓力,目前已協助客戶完成320多個分布式光伏項目的改造,為企業提供大量的清潔能源。廣州南方電力集團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裁黎煉表示,公司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在計量自動化、配網數字化、智慧樓宇、低碳樓宇、電動船改造、碳核查智能終端等產品和服務上積極開拓,逐步形成了以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為核心的綠色經營理念,助力客戶實現低碳轉型。

新世界中國可持續發展團隊負責人劉廷軒在提到脫碳最主要的挑戰時,針對房地產行業提出了三個要點,分別是主動對外公開減碳目標、尋求不同社會角色(如高校、咨詢公司、企業等)的合作,以及兼顧產業鏈上下游及客戶利益的共贏方案。欣旺達雙碳辦公室主任吳莎則表示,客戶對公司的環保要求實際上比歐盟電池法更嚴格,目前公司通過采購碳足跡計算分析軟件,從產品設計及前端供應鏈進行節能減排優化,與此同時,聯合外部機構和產業鏈上下游,積極研究電池護照如何在國際間實現互認。

尋找“碳路先鋒”,啟動雙碳行動力調研

作為新型媒體智庫,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不僅致力于為企業提供專業研究成果,而且致力于促進多方探討、引導社會價值關切,共同構建應對氣候危機的合作網絡。會議中,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孫孝文向與會嘉賓分享了南方周末在雙碳領域的研究進展,并介紹了南方周末2023年中國企業雙碳行動力調研活動細節。

2023南方周末中國企業雙碳行動力調研已在進行中,研究中心基于企業實踐進展與外部環境變化持續優化雙碳行動力模型及指標體系,通過領導力、減排力、創新力、協調力多個維度來分解企業雙碳行動力,下設40余項指標。相較上一年,雙碳行動力模型及指標體系更側重企業雙碳規劃的科學性與可行性、雙碳行動量化績效提升、價值鏈減排效果等方面的考察,以更為準確地評價中國企業雙碳行動表現,產出更具參考意義的行業觀察,為構筑綠色未來貢獻力量!

活動場地介紹:作為廣州市“社區事·大師做”首個落地的變電站項目,獵橋變電站于2021年7月建成投產,是南方電網首個面向公眾開放的綠色變電站,同時兼有變電站科普中心功能,打造央企社會責任與公眾溝通和表達的平臺,已超越了傳統變電站概念。

? CSR思享薈由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發起,旨在為企業社會責任從業人員整合各領域頂級資源,打造高管教練、行動學習和深度社交的融合模式。CSR思享薈以匯聚新力量、分享新知識、傳播新實踐為宗旨,匯集跨行業的專家群體智慧,推動解決企業可持續發展難題。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蘇州、成都、宜賓等地舉辦18期,參與人數超過700人。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