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征集了幾千封“美好回音”,看到無數普通人的善意共振
“每天早上,六叔早早地來到茶攤,他的第一個客人永遠是環衛工人?!边@是一封從成都發來的“美好回音”的信的開頭,讓人不禁好奇,是一杯茶產生了回音嗎?
被鄰里親切地喚作六叔的中年人,在城市一角支起了一個“愛心茶攤”。每當環衛工人路過,六叔總是迎在前面,遞上一杯熱氣騰騰的茶水。茶攤成了環衛工人們的休憩站,他們和六叔、來喝茶的居民們在這里分享著彼此的故事。
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居民加入到“愛心茶攤”的行列,有人提供雨傘,有人送來水果,大家用自己的行動讓“美好回音”似沖沏的茶葉般綻放,如四溢的茶香般流動。
這只是8月南方周末聯合還唄發起的“美好回音”故事征集中萬千回音的一個,寫信人以文字為媒,讓發生在他們身邊的美好抵達更遠的地方,在每一位遇見美好的讀者心中一次次叩響回音。
善意,也許是人與人之間能實現的最大循環。所謂“患難相救,有無相貸”,在無數人將從他處“借來”的善意,又無數次“還與”更多更遠的人們中,我們才得以走過低谷,越過高山。
《美好回音》紀錄片
微光的回音
借走出大山的力量,還公益一束光芒
山的另一邊是什么?
對于許多像雨波一樣生長在大山里的孩子來說,山的另一邊,或許是一片更為沉默的大山,但雨波總覺得,“山的那邊不只是山”,可能是一種不一樣的生活。但想要越過去,很難。
從小鎮考到江安縣城最好的高中,雨波原以為,憧憬了許多年的“更厲害”的生活會以一種歡心雀躍的面貌,迎接他的到來。巨大的沖擊在開學的第一天,就打得他一個措手不及。盡管是以初中全校第二的成績考入高中,但在虹吸效應明顯的縣中,這個成績在200名尖子生中成了“倒數”第二。
敏感、自卑,在最開始的半年里被無限放大,推著他往前跑的,是他一直向往的山的另一邊的“世界”,這也成為后來他命運改變的契機。
高二那年,班主任說成都林蔭公益服務中心組織的夏令營有一個名額,有意愿的同學可以報名。下課后,雨波毫不猶豫地走進辦公室,主動爭取上了全班唯一的名額。很多年后,雨波仍然會感激自己當時的勇敢。
在林蔭公益訓練營里,一群真誠善良的志愿者,用善意教會雨波重新認識“成長”。在一次又一次對談里,眼含熱淚的傾訴被懷抱所接納,羞怯的自我剖白被鼓勵所化解,過去那些被他看作傷疤的經歷也被視作成長的勛章?!拔乙蚕氤蔀橄袼麄円粯拥娜?,去靠近光?!?/p>
林蔭公益帶給他的溫暖與光芒,照亮了雨波迷茫的人生道路,蛻變在重返校園后接踵而至。積極參加校園活動、主動關懷家人、嘗試與往事和解……全力奔跑的他,成功考入大學。作為一名醫學生,雨波成立了小紅花志愿者服務隊,他們教腫瘤患者折小紅花,鼓勵他們勇敢地對抗病魔。一位患者告訴他,她把自己折的小紅花送給了護士長,因為除了家人,護士長就是她最親的人?!懊篮没匾簟痹诖丝袒髁艘欢涫种械摹靶〖t花”在病房里悄然盛開。
雨波在林蔭公益訓練營鼓勵高中生
2020年,雨波申請加入了林蔭公益,轉換身份,從曾經的受助人變成一名“林蔭人”?!拔乙恢睕]有忘記林蔭公益給我的幫助”,那道借來的光他想要還回去。三年間,雨波一直堅持去鄉村小學支教,鼓勵著許許多多和他有著相似經歷的少年。
參與的公益項目越多,雨波的人生選擇也越為堅定。走出大山后的他,有許多比“回家”更好的去路,但被溫暖的人更懂得溫暖他人,投身家鄉基層醫療事業是雨波不二的選擇。
對于“山的另一邊有什么”這個問題,雨波也有了新的思考。山的另一邊,是更大更遼闊的世界,他借著光去看過、感受過。如今,他更懂得,走回來,成為大山的一束光,才能讓曾經征召過他的聲音在大山持續回響,讓溫暖過他的善意托住家鄉的生活。
雨波的“美好回音”
大地的回音
借土地富饒的底氣,還家鄉一份繁榮
善意,讓一個人越過山丘后回來牽起大山里更多人的手,也讓一個人離開家鄉后回到這片熟悉的土地帶領更多人開辟新的生活。
畢業后的杜帆,也曾面臨和雨波一樣的選擇,是留在大學所在的城市,還是回到家鄉?杜帆的答案同樣是后者,續寫她的“柴達木盆地”的故事。
喜歡挑戰的杜帆,大二時就利用閑暇時間在學校附近經營了一間酒吧,生意十分紅火。大學畢業后,杜帆選擇將酒吧轉讓,回到家鄉青海,成了一名英語教師。然而,對挑戰本能的向往從未在杜帆心中消失,過了一年朝九晚五的生活后,她辭去了父母眼中的“鐵飯碗”,自此開啟了連續創業之路。
2006年,杜帆創建了青海省第一家家庭賓館。2014年,她又投資了一家海鮮自助餐廳,但以失敗告終?!爸巴顿Y的三百多萬全部虧損,還欠下了外債,也曾經一度感到迷茫?!被貞浧疬@段經歷,杜帆言語中仍難免遺憾。
但正是這次讓杜帆一路“開掛”的創業人生栽了大跟頭的變故,開啟了她從“我”通往“我們”的命運。
身為“老青海人”的杜帆,從祖父輩和父母身上承襲了堅韌的、敢于墾荒的柴達木精神。面對創業失敗,她選擇積極應對?!皩ξ抑С肿畲蟮木褪俏业膼廴?。他一直陪著我去處理一些我處理不了的事情,跟我說,慢慢來,只要我們兩個人一塊兒努力,肯定是能成的?!?除了家人,還有來自當時處理債務問題的法官的善意,“他跟我說,我相信你肯定能站起來。這給我的鼓勵也挺大的,我不能就這么倒了?!?/p>
正是無數人的善意和支持借給了杜帆重新站起來的勇氣。2017年,杜帆回到了生養她的故鄉海西,再一次開始創業之路??吹搅穗娚痰那熬?,她先從老本行干起,主要發展電商培訓。2019年,國務院提出大力發展消費幫扶,她瞅準時機,選擇了農產品銷售行業,而這又是物產豐饒的海西州借給她的底氣。
杜帆在青海德令哈的枸杞地和農戶交流
海西州地處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是世界四大超凈區之一。在純凈無污染的環境中生長,黑枸杞、紅枸杞、藜麥、青稞、沙棘等等農產品,幾乎都是綠色有機產品,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
杜帆所運營的企業,一方面直接從家庭困難的農戶中收購原材料進行農產品深加工,一方面幫助州內其他優質農產品企業開拓線上銷售通路?!坝薪栌羞€是規矩”,在借來的善意和底氣下,杜帆的這次創業從“我”變成了“我們”。
作為海西州唯一官方授權消費助農電商平臺的負責人,她成為家鄉日益壯大的電商助農事業探路人和開拓者隊伍中的一員?!拔铱梢宰龅揭患要毚?,但是這對當地的經濟和老百姓幸福感的提升是沒有什么貢獻的。但能幫助大家一起更好地賣自己的農產品,這個產業好了,那我自己也不會差到哪里去?!?/p>
“欠的債要還,得到過的善意,也要還?!比缃?,杜帆與團隊也在基于海西州的優勢資源,探索新的產品與銷售方式,助力家鄉實現更繁榮的夢想。
杜帆的“美好回音”
暖風的回音
借師傅善意的指引,還更多人一條明路
一個是地處西部的三江源頭,一個是中國電商的橋頭堡,相隔海西2600公里的杭州,也在發生著從“我”到“我們”的故事。
剛剛過去的9月,與錢江潮水一同奔涌的,還有第19屆亞運會場上運動健兒的夢想,和杭州這座城市的澎湃。而這背后,是為這座城市源源不斷注入活力的萬千“弄潮兒”,“剪刀手”舒松彪,便是其中一位。
在拱墅區米市巷街道,每天上午9點多,就可以看見一群老人,似約好一般,朝同一家店走去。一會兒工夫,舒松彪美發機構的椅子上便坐滿了來“免費剪發”的老年人。年輕的理發師們認真細致地修剪著老人們的頭發,也會時不時地和他們閑聊幾句家常。
每天早上一小時為70歲以上老人免費剪發的公益服務,舒松彪美發團隊已經持續了15年?!澳菚r候,師傅也會去敬老院做公益,給老人們免費剪頭發?!薄懊赓M剪發”是舒松彪還是一個學徒時就跟著師傅做,又在自己的理發店里帶著徒弟延續至今的善舉。
滿懷對未來的憧憬,當年16歲的江西少年舒松彪,在千禧年離開家鄉,只身來到杭州打拼。當時并沒有太多選擇,在哥哥的推薦下,他決定學習做美容美發,拜師從學徒開始一步步做起。
在當學徒的7年半時間里,舒松彪幾乎沒有遲到過一分鐘,面對師傅的嚴格管理,他選擇了堅持?!叭绻襄e了錫紙燙的藥水,師傅會罰我們抄3000遍,在第二天晚上就要交?!笔嫠杀牖貞浀?。至今他還保留著當年的筆記本,每個技術要點,他都記下來反復研究。
但正是因為有了師傅的嚴厲栽培和自己的執著努力,他才能以“頭”等功夫,從一個小小的發廊學徒走到如今創辦了5家美發門店70多人團隊的美發技術總監。舒松彪的徒弟中有不少是他的老鄉,“同鄉的年輕人中,有讀不進書的,也有一些閑著沒事做的,我想幫幫他們,就把他們帶了出來”。他想要把那份師傅“借”他的手藝和善意,繼續“還”給徒弟,“還”給社會。
在借由“美發”的事業通往美好的路上,舒松彪不僅幫家鄉的年輕人找到了得以安身立命的手藝,也借師傅善意的指引,把“美”還給更多渴望“美”的人:他時常帶領團隊組織一些公益活動,為殘障人士、社區醫務人員等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免費理發服務。
舒松彪帶領徒弟為老年人免費剪發
有一次,一位爺爺買了一兜子水果放在店里,說自己先去買菜。結果那天爺爺就沒再來過店里,一問才知道,水果是特意為了感謝他們送來的。這是一位老人家的“小心機”,更是一份善意的“歸還”。
經典電影《剪刀手愛德華》表達了人對愛和美的渴望。而舒松彪,也從離開家鄉的逐夢少年,成長為能為他人提供立足之地、傳遞愛和美的“剪刀手”。美好回音在每一次吹風機響起時,像一陣溫暖的風吹向師傅和他、他和徒弟,還有他們為其免費理發的人之間,生生不息。
無論是回到家鄉,還是前往新的城市,哪里的土壤都樂意接受善意的滋養,讓潛心奮斗的人在此建造家園,創造生活?!拔覀儭钡墓适?,也在更廣闊的土地上書寫出更多關于善意的“借與還”的美好篇章。秉持著“好借好還唄”品牌理念的還唄,憑借著善意的信任支持著無數小微企業的日常周轉過渡,截至目前,還唄已為八十余萬小微企業主及工商個體戶提供貸款撮合服務,累計交易額超330億,覆蓋批發零售業、餐飲住宿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國民經濟全部行業。
舒松彪的“美好回音”
美好回音的共振
一份善意,會產生多大的回響?接收與傳遞善意的人,會指向一個共同的答案:無限大。
大山少年將善意在公益人的腳下共振,從此步履不停,回響創造更多回響;
學徒少年將善意在手藝人的美中共振,從此剪刀不輟,美好創造更多美好;
開墾者將善意在新農人的勞動中共振,從此創業不止,夢想創造更多夢想;
………
任曲譜萬千,美好回音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生活中激蕩,那是由無數普通人的善意共振而成的交響曲。這正是我們發起“美好回音”征集的初衷,看似微不足道的善舉,卻在他人的心靈深處掀起了波瀾,在一圈圈蕩開去的漣漪中,化作未來人生路上的驚喜回音,與我們不期而遇。
它們是語文教師許老師收到來自王崧舟教授的一篇3548字的書稿序言后,書寫成自己對教育的獨特理解;是江同學在歐洲旅游時收到旁邊叔叔提供的一張單程票后,接續起叔叔延續美好的任務;是坐高鐵被站票小哥讓了小馬扎的栗先生從此在旅途中攜帶的小凳子……
每一次善意的借還,就響起一次美好的回音。在人群中如同涓涓細流但從不停歇的善意,就會在“好借好還”中共振出無限的美好回音,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