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以來的中國與美國(中)丨倬彼云漢
美國的外交政策,是中美關系中最主要的一劑“藥”,也是為了維護西方文化的霸權思想、“圍堵”思想。這才是我們理解二戰以來的世界這個復雜的大棋局,很重要的一個原則。
責任編輯:邢人儼
1968年7月1日,英國倫敦蘭開斯特宮,蘇聯大使(左)和美國大使(右)看著英國外交部長Michael Stewart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上簽字。
“圍堵政策”下的國際格局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這一段時期,美國曾有深入的檢討,也確定其國策所在:如何防堵蘇聯和中國聯合戰線?所謂“自由世界”,也就是英美領導的歐洲和美國,該如何面對社會主義陣容?主張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國家,與奉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國家,二者之間是和平相處,還是處處對抗?這是當時美國政府非常掛心的事情。
1947年,杜魯門總統就以上問題征求馬歇爾、艾森豪威爾和麥克阿瑟的意見后,采納圍堵政策。1946年2月22日,駐守莫斯科的美國大使館代辦凱南(George F. Kennan),向國務院發送了著名的“長電報”。凱南的建議,定下了美國對戰后世界的規劃:“圍堵政策”(Strategy of Containment)。從杜魯門時代一直延伸到尼克松時代,都在這個方向做種種的外交措施。而在尼克松時代,基辛格規劃了“聯系”(Engagement)政策。但是,從整體原則而言,“聯系”也只是手段,是想在“圍堵”之中,設法闖出一個缺口。所以,“圍堵政策”可以說是幾十年來,美國處理世界事務的最高原則。直到最近,這一政策演化成手忙腳亂的局面,這是當時沒有預料到的。
回顧1947年至今,七十多年來,西方世界大多是在這個“圍堵政策”的統治下:美國自我期許,應該擔起“自由世界”“自由經濟”的“防衛者”這個責任。所有可能出現的“缺口”,都要盡量堵上——從北海延伸到鄂霍次克海,從柏林延伸到庫頁島。這一條漫長的戰線,中間以蘇聯為主,而中國作為沒有指明的“伙伴”——中國的“伙伴”身份,究竟是靠向哪一邊,這個電文里沒有敘述。
關于這一政策的落實,美國決定以前述三個重要人物作為主要執行者。第一步是馬歇爾以國務卿的身份,主持旨在推動歐洲復興的“馬歇爾計劃”(官方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同時以美元援助希臘、土耳其——這兩個國家,是蘇聯艦隊由里海、黑海進入地中海的要道。在東方,日本投降以后,麥克阿瑟要將日本與韓國打造為“東方的民主堡壘”,親自主持東線的防守。
杜魯門退任以后,接任的是艾森豪威爾,三者維持了這個局面幾十年。其中的插曲是杜魯門無法忍受麥克阿瑟“將在外不受君命”,從南韓召回這一悍將。但是,馬歇爾與艾森豪威爾忠誠地執行了這一政策。
這個政策在東方的第一步,是美國第七艦隊開始巡防臺灣海峽,使得孤懸在中國大陸海邊的金門、馬祖——這兩個國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