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王學誤國”正確嗎?

明季以來,王門中人都是頗有作為之人,而反觀東林黨人,除忠節直臣外,治世之能臣可謂鳳毛麟角。

責任編輯:劉小磊

國家博物館藏王守仁畫像軸。

明王朝自嘉靖以后,內憂外患,危機重重,有人便歸因于陽明心學“清談誤國”。鼎革之后,明遺民痛定思痛,反思亡國的歷史教訓,又認為“王學”是罪魁禍首之一,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顧炎武,他在《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一文中,痛斥王學“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致使“神州蕩覆,宗社丘墟!”張履祥、陸隴其、陸世儀、熊賜履等理學名儒均有此論,并倡議興復程朱理學、以經世致用之學,矯正王學之弊。

明遺民錢澄之在給顧炎武的外甥徐元文的信中毫不客氣地說,顧炎武極詆陽明之學,不過是拾吳江一老生之唾余而已,并無事實根據,情緒化色彩很濃。對顧氏這一說法,現代有些學者已表示質疑,筆者認為“王學亡國論”已脫離事實,是當時黨爭的產物。

國家博物館藏顧炎武像。

首先,從理論上說,陽明心學并非如顧氏等所說的玄虛空寂之學,而是經世致用之學。陽明在《答顧東橋書》中就批評“彼頑空虛靜之徒”,“不可以治家國天下”,主張“躬行踐履”,知行合一。他公開宣稱自己不屑于訓詁、記誦、詞章之學,章句之徒“如入百戲之場”,“莫自知其家業之所歸”,“臨事遇變,束手無策,此通儒之所羞也”。王陽明自小就懷有濟世之志,習學騎射,究心兵法,曾深入塞外考察地理,其知行合一最突出的表征就是將心學運用于軍事實踐,據其弟子王畿《與俞虛江》一文回憶:嘗問先師人稱用兵如神,其中有什么秘密,師云:“我無秘術,但平生所自信者良知,凡應機對敵,只此一點靈明神感神應,一毫不為生死利害所動,所以發機慎密,敵不知其所來。在我原是本分行持,世人誤以為神耳?!焙瘟伎 端挠妖S叢說》卷四總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