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開發區:中小企業如何辦大事
中小企業能做大事,一方面需要企業堅持創新,發揮企業家創業精神,積極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另一方面也需要政策環境的積極支持,強化優質高效服務,加強制度保障,引導創新資源向中小企業聚集。兩者在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的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正讓中小企業發展的“黃埔經驗”具有更強生命力。
今年7月,第五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公示名單出爐,在廣州市黃埔區云埔街道,就有17家企業入圍,如順利通過最終認定,該街道“小巨人”總數將達到34家,較此前翻倍。
同樣位于云埔街道的廣州開發區科技企業加速器園區內,一塊鐫刻著“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八個大字的巨石,正在見證廣州開發區、黃埔區數萬家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高質量發展之路,不斷在高新技術領域奮發突破。
近日,南方周末走進廣州開發區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展開系列調研。從扎根創新領域研發十年以上的專精特新企業“突圍”歷程可以看出,在廣州開發區,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有機結合一以貫之。而隨著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在廣州開發區已形成規模聚集效應,且產業和政策的越發成熟,中小企業在廣州開發區“辦大事”的信心越發充足,這也促使黃埔新一批專精特新企業發展速度越來越快。
?“頭鐵”的突圍者
剛剛結束的杭州亞運會上,中國運動員頻創佳績,以201塊金牌刷新了亞運歷史上單個代表團的金牌紀錄。對于只爭毫厘的頂尖運動競技來說,空氣質量與運動狀態可謂密不可分。亞運期間,來自廣州開發區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禾信儀器,以其自主研發的質譜儀器為基礎,提供大氣VOCs秒級多組份走航監測系統,成為亞運大氣環境天地空現代化、數字化感知體系的重要一環。
一臺不大的質譜儀器里,融入了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研究成果,可以說是儀器儀表領域“皇冠上的明珠”。然而,雖然質譜儀已經誕生了百余年,但直到21世紀初,我國質譜儀都還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每年進口額達上百億元。
“20年前我們剛開始做的時候,國內還是一片空白?!焙绦艃x器副總經理黃正旭告訴南方周末。長期壟斷之下,進口的質譜儀不僅價格昂貴,而且性能跟國際上最先進的相比也有明顯代差。
之所以該領域過往少人涉足,不僅是因為其本身具有復雜的多學科交叉技術門檻,而且產業配套不足、應用市場慣性強替換意愿不足等問題,也讓大企業都望而卻步。但禾信儀器憑借一股“要做中國人自己的質譜儀”的信念,硬是克服了種種困難:沒有產業配套,就從手工選材、手工打造做起;市場慣性強,就不斷尋找空間,摸索打入中國新興的專業市場領域。
與此同時,來自政府層面的“及時雨”,讓一度面臨生存危機的禾信儀器有了繼續專注“做大事”的信心?!坝捎诔掷m巨大的研發投入,公司陷入低谷時賬上一度只剩2萬元,工資都發不出?!标P鍵時刻,2009年3月,廣州開發區牽頭伸出援手,為禾信提供了一筆500萬元的風險投資資金。渡過難關的禾信儀器選擇繼續死磕技術,終于在2013年拿出了第一款產品,并迅速進入發展快車道。
距離禾信儀器不到5公里,如今在數據災備這一領域做到國內市占率第一的鼎甲科技,其創始人和首席科學家王子駿,把“產品每行代碼均出自國人之手”寫在了公司介紹里,在這背后,也曾經有一段“頭鐵”的研發經歷。
2008年,本來在美國做好創業準備的王子駿在回國期間和朋友一起參加了汶川地震救災,看到保護數據對中國社會重要性的他決定回國創業,那時這個領域在國內同樣也是一片空白。
王子駿本以為做出一款國產災備軟件并不難,畢竟他曾經在美工作、任教期間就做出過,“只要修改一下就可以”。但沒想到,當時國內的軟件工程人才基礎還很薄弱,普遍對數據庫、操作系統的底層代碼不理解,因此招來的員工完全改不了王子駿的代碼,兩個月了一點都沒推進。
事實上,當時在數據備份領域也有一些基于開源的技術路線,但這些路線對于數據的可恢復性并不是特別有保障,而王子駿堅持要做百分百可恢復的最頂級的備份技術路線。于是,他決定全部從底層代碼開始重寫,這也是“每一行代碼均出自國人之手”的由來。
創業之前,王子駿已當了6年的計算機專業導師,因此他開始從頭教員工寫軟件,當時國內的許多教材都不夠深入,王子駿就找來英文原版教材?!鞍滋焐险n,下午晚上就開始一行行寫代碼?!?/p>
相比當時已有不少快速賺錢的互聯網應用軟件,這個從頭開始寫底層代碼的產品開發過程尤其漫長?!扒懊嬗昧?年的時間一直在做開發,直到2014年中國電子投資后才開始做市場推廣?!倍卓萍汲誄EO呂曉峰告訴南方周末。其間也有很多人建議王子駿轉向接一些APP項目“輕松賺幾百萬元”,但都被他拒絕,“如果接了項目,那我的團隊就不能集中精力做災備軟件的研發了。這是我們的事業,容不得走半點彎路”。
如今,類似禾信儀器和鼎甲科技這樣走專精特新之路的中小企業在黃埔區正越來越多。據統計,廣州開發區、黃埔區集聚了中小企業近4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近2300家,數量穩居全國經開區第一。中小企業聚集成為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搖籃,截至目前,廣州開發區優質中小企業共有3138家,其中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1927家,占廣州市24.8%;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092家,占全市30%;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119家,占全市近49.8%。
與中小企業共謀大事
選擇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必定會面對很多質疑,比如禾信儀器曾被投資機構質疑為“騙子公司”,鼎甲科技也曾被院士專家質疑過開發數據災備軟件的方向。要把專精特新之路堅定走下去,除了民營企業家的激情與活力,也離不開一塊支持他們實現理想的優質土壤。
2023年4月18日,在第九屆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上,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發布最新版全球招商宣傳片《黃埔——企業和人才離成功最近的地方》,從開放、強大、創新、活力四個維度向海內外釋放“黃埔引力”。宣傳片中,來自全球頂尖企業的代表紛紛“點贊”黃埔,看好黃埔在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中的廣闊機遇。
“我們在開發區十幾年了,這里對民營中小企業發展是非常好的土壤?!眳螘苑逭f,廣州開發區有很多專門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政策,一方面政策支持力度比較大,更重要的是政策兌現便捷及時。
方邦電子董事長蘇陟則提到,在2017年,全球第一大手機屏蔽膜廠商對世界第二的方邦電子提起知識產權訴訟。當時,缺乏應對此類訴訟經驗的方邦電子在廣州開發區科技創新局的引導下找到了專業律師團隊。一年過后方邦電子勝訴,開發區還補貼了訴訟費的30%。
2019年國慶節前夕,正處于沖刺科創板最關鍵節點的潔特生物收到了上交所的問詢函,要求在短時間內補充一份證明材料,國慶節期間,相關部門加班加點辦理證明材料,趕在節后第一天把材料送到潔特公司。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企業有呼,服務必應”。除了資金支持,及時回應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項問題,也是黃埔吸引和留住中小企業的關鍵心法。以此為基礎,廣州開發區再次走在了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改革前沿。
2018年,廣東在全國率先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促進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并在全國率先出臺“民營經濟十條”和修訂出臺《廣東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其后不斷推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推動全省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5年來,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的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路徑也越走越實。2021年該區獲批創建全國首個“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創新示范區,目前已建成2大專精特新產業園,構建起“省創新型-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梯度培育體系,形成“一個示范區、兩大園區、四大梯隊”發展格局。
在優化產業政策環境方面,廣州開發區積極強化政策集成創新,先后出臺“先進制造業2.0”“高質量發展30條”“專精特新10條”“定制化10條”“智車8條”“中小企業紓困10條”“新型儲能10條”等政策措施。2023年上半年累計兌現各級財政資金約22.61億元,惠及企業3011家次。
明珞裝備董事長姚維兵對此深有感觸:“廣州開發區為明珞裝備創新和市場拓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現在我們已經實現數字化與國際化轉型?!?/p>
明珞裝備智能制造與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左志軍告訴南方周末,這5年來,明珞主要圍繞兩個大的目標開展一系列創新工作,一是希望成為裝備制造業全球的引領者,能真正代表中國的高端裝備制造成為全球領先企業。目前明珞裝備全球化市場收入已占近70%,全球十大頭部整車企業中,過半都是明珞的客戶,包括奔馳、寶馬、福特、大眾、豐田等。
第二個大目標則是從明珞自身的發展經歷出發,“我們自己是從中小企業慢慢發展起來,直到成為全球頂尖龍頭企業的戰略合作伙伴”,因此也在考慮除了自身發展,如何更好賦能離散行業的中小企業。
2021年,明珞裝備在廣東省工信廳牽頭下聯合西門子、華為、中國移動等生態合作伙伴,組建了廣東省CPS離散制造數字化創新中心。創新中心通過產業政策和產業集群建設,圍繞離散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提供共性及前瞻技術研發、產業標準制定、數字化咨詢與培訓等,從而提升行業鏈整體的轉型進程和效率,為更多行業的中小企業實現智能制造與工業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賦能。
產業優勢加速形成
廣州開發區、黃埔區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成果,同時也是廣東堅持制造業立省,高水平謀劃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集中體現,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貢獻了獨特的智慧和力量。在全國大力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當下,該區的探索和實踐也極具示范意義和借鑒價值。
5年來,廣州開發區、黃埔區持續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8個產業集群從百億級向千億級躍升,以“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梯度培育為主線,分級構建優質企業動態培育庫。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釋放超過38.3萬平方米發展空間,產業園區區位潛力位列全國開發區第一。
持續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28家大院大所面向中小企業精準提供規?;?、定制化和敏捷化科技服務,重點提升關鍵裝備、核心元器件和關鍵材料的自主化程度和保障能力。持續推出“金鑲玉”系列扶持政策,在全國首推區縣級“專精特新10條”,出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專項政策。
隨著產業集群、產業配套、產業人才、產業政策等產業生態環境的整體成熟提升,以及一批嘗到甜頭的專精特新企業先行者成為引領者,廣州開發區中小企業的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如今走得更快、更有勁頭。
在“綠色經濟”鏈條的另一個節點上,入圍今年最新一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的鴻基創能就走出了一條快速產業化的專精特新之路。
鴻基創能專注膜電極(MEA)研發與產業化,這是氫燃料電池的一個核心部件,被稱為氫燃料電池的“心臟”,2017年之前幾乎還全部依賴進口。2017年12月鴻基創能在廣州成立,2019年產品就實現投產,2021年完成100萬片下線,打破了國內一直無法實現膜電極規?;a的瓶頸,是國內首家實現氫燃料電池膜電極大規模產業化的企業。應用數據顯示,使用鴻基創能膜電極的燃料電池比國外進口產品的性能提升35%、成本下降30%,實現了膜電極“高質低本”的自主化生產。
這樣的速度讓鴻基創能等為代表的中國氫能源產業鏈走在了世界前沿,而背后除了企業團隊的技術研發努力,在廣州開發區“氫能10條”等政策引導下,更強大的產業生態支持也發揮了重要推動力。據了解,近年來為搶灘“萬億級”藍海,打造國際一流氫能產業集聚區,廣州開發區大力培育布局氫能產業,不僅先后引入鴻基創能、雄韜氫恒、國鴻氫能等高技術企業,還持續引進國際頂尖人才建設氫能創新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目前已落戶40多家氫能上下游企業和機構,逐漸形成完善的氫能產業鏈條,也為產業快速發展提供了更好條件。
如今,在膜電極這個核心零部件環節幾乎已經全部實現國產化之后,也將帶動起更多零部件和上游核心關鍵材料的國產化。鴻基創能CEO鄒渝泉博士告訴南方周末,“我們自己預期到2025年這一領域核心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率能從10%提升到50%左右,這一方面將帶來供應鏈安全性的提升,長期來說也能讓氫能降本走得更順?!?/p>
中科院廣州能源所教授朱冬生表示,廣州開發區引入了一批高精尖氫能龍頭,同時聯合了穗、港、莞、深各方力量,從核心技術研發、項目孵化、關鍵部件制造、產業配套服務等價值環節推動了氫能產業的聚焦發展,打造了氫能創新發展的格局。
在政府的有為布局下,從點的突破到面的提升,創新企業與產業鏈的良性互動越發常見。2023年1月底,廣州開發區出臺《廣州開發區(黃埔區)進一步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壯大若干措施》,提出加大金融紓困支持、降低企業用房成本、助力企業搶抓機遇拓展市場、強化資源要素保障等四個方面共十條措施。從系列政策舉措來看,廣州開發區始終堅持制造業當家,正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進一步激發中小企業活力和發展動力,全力紓解中小企業困難,穩定和增強企業信心及預期,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中小企業能做大事,一方面需要企業堅持創新,發揮企業家創業精神,積極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另一方面也需要政策環境的積極支持,強化優質高效服務,加強制度保障,引導創新資源向中小企業聚集。兩者在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的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正讓中小企業發展的“黃埔經驗”具有更強生命力。
網絡編輯:shid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