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奇葩政策”:搞好中國足球,“不做什么”比“要做什么”更重要丨快評
中國足球并不缺乏民間基礎。中超聯賽的高上座率,“村超”的火爆滿場,都在顯示中國足球文化的潛力與足球產業的可能。中國足協應當做的是尊重民間足球體系的自治與自建,至少不去用“奇葩政策”破壞仍在繁育生長的足球土壤。
責任編輯:陳斌
10月22日,中國足協新任主席宋凱在一次座談會上明確表示,“中國足協絕不能再出奇葩政策,這是底線,所出臺的政策要符合社會預期”,這一表態引發廣泛關注與熱議。
此次宋凱履新面臨的情況是,足壇反腐的風暴余波蕩漾,社會各界對中國足球嘖有煩言、物議不少,中國足球仍然處在低谷期。
此次宋凱“不能出奇葩政策”的發言,為他贏得不少肯定之聲。原因無他,中國足協在過往幾年推出了不少事倍功半乃至適得其反的奇葩政策。以前幾年足協推出的“U23(23歲以下)球員新政”為例,這項政策初衷是讓年輕球員在聯賽中得到更多的出場時間,培養更多優秀國內球員。但從政策制定到執行的過程中,外界目睹了一場場“奇葩無下限”的鬧劇。
2017賽季職業聯賽,中國足協的規定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